上世纪那些“杀人无形” 的雾霾到底有多严重?
大家都在说“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京津冀不相信好肺”。近年来,我们经常会生活在“云中仙境”,北京每天都在发布霾黄色预警,出门必备口罩,像呼吸一样不可缺少。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呼吸新鲜空气居然成为奢望?又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居然渐渐习惯雾霾下的生活? 其实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插曲”,上世纪很多国家花费了四五十年才摘掉了“雾都”的帽子,看看这些雾霾事件到底有多可怕!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两天内63人因空气污染死亡 马斯河谷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区,建有数十个炼油厂、金属冶炼厂、硫酸厂、化肥厂等,,1930年12月1-15日,整个比利时大雾笼罩,气候反常。由于盆地地形,上空发生“逆转层”现象,逆转层使大气中烟尘积存不散,造成大气污染现象。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有害气体在大气层中越积越厚。
第三天开始,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一个星期内就有60多人死亡,其中以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家畜也未能幸免于难,纷纷死去。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是20 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1948年美国多诺拉雾霾雾霾致6000人送医 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小镇,两边的山丘把小镇夹在山谷中。多诺拉镇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经常排放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金属微粒。1948 年10 月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有毒气体聚集在山谷中积存不散,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二氧化硫气味,空气能见度极低,除了烟囱之外,工厂都消失在烟雾中。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这些有害的气体,引起各种症状,全城14000 人中有6000 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20 多人死亡。
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夺走上万人的生命 工业革命以来,伦敦就以“雾都”扬名。煤炭是支持工业革命的核心燃料,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城市污染急剧加重。 当时大多数工厂都建在市内和近郊,城市发电也主要靠煤,正值冬日居民家庭也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一连几日无风的天气,排放的煤烟粉尘蓄积不散,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总计约有10万患上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仅仅四天时间,死亡的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就连当时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得奖牛展览中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1头牛当场死亡,52头严重中毒。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飞机被迫取消航班,汽车即便白天行驶也须打开车灯,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在白天,伦敦人低头看不见自己的鞋;上演《茶花女》的剧院,观众看不到舞台,只能被迫散场;街上行人的衣服和皮肤上沾满了肮脏的微尘,公共汽车的挡风玻璃蒙上烟灰,只能开着雾灯艰难地爬行;伦敦的交通几乎瘫痪,警察不得不手持火把在街上执勤。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激增,而浓雾使救护车根本动弹不得。
伦敦大雾中指挥交通的警察 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天空像“冲坏了的胶卷” 早期金矿、石油和运河的开发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美国西南海岸的洛杉矶很快成为了一个商业、旅游业都很发达的港口城市。但是从上世纪40年代初开始,每到夏秋之际,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浅蓝色烟雾,人们开始出现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的症状。1943年以后,烟雾严重到离城市一公里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当时人们误以为是遭到了日本化学武器的进攻。
洛杉矾在1940年代就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排出1000多吨碳氢化合物,300多吨氮氧化物和700多吨一氧化碳。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产生了光化学反应,因为三面环山,水平方向空气流动缓慢,因此很容易集聚化学烟雾。人们渐渐认识到汽车尾气污染的严重性,要求禁车的呼声越来越多。
美国要求禁车的民众
当时的民众“苦中作乐”,有商家将好莱坞的雾霾收集起来,推出了“雾霾罐子”进行售卖。
甚至有人从城外收集新鲜空气,带到城内出售,瓶身上写着“如水晶般透明的空气”。
1952年和1955年,洛杉矶先后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光化学烟雾”,城市的天空被讥讽为“冲坏了的胶卷”。两天内有超过400名65岁以上老人因呼吸系统衰竭而死。 看看这些严重的雾霾灾难,再看看窗外的“仙境”,我们需要怎么做?以史为鉴的同时更要学习他们治霾的方法和经验。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张纸、少用一度电……我们的健康就能加一点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