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军后代 重走父辈路,渡江战役之旅 情况通报(六) 江边祭英烈,身临渡江口--无为泥汊镇篇(续)
(接前继续)
12、 矗立在无为泥汊北关头的渡江战役烈士纪念碑, 碑体正面刻写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碑体另一面刻写着: 渡江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下方安息着二十余位牺牲在渡江战役中的革命烈士。 六十七年来, 烈士的英灵在旧日的战地,日夜与江涛相伴,长年有泥汊的百姓乡亲们陪伴, 泱泱江水, 烈烈长风, 人民爱戴,后世敬仰, 其惟忠魂, 长息天际! 谨以人民军队统帅毛泽东主席的话记念之: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让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吧。
13、 无为县人民政府为纪念碑所撰碑文。 全文录于下: 渡江战役烈士纪念碑位于无为县泥汊镇。 是我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九四九年四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取得了“ 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后, 根据毛主席、朱总司令“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的伟大战略思想部署, 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部队的七、九兵团集结在泥汊北岸附近,渡江第一船和第一批渡江的二十万解放军都是从这里出发的, 并首先突破了敌人的长江防线。 一九五一年经县政府批准,在泥汊北关头建造了一座占地四百五十平方米的渡江战役烈士纪念碑。 一九七八年县、 区、镇三级对烈士纪念碑进行了维修。 一九九五年, 值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县民政局、泥汊镇人民政府投资维修了墓碑, 并在大门旁兴建了看护房。 二零一三年,县民政局,泥汊镇人民政府投资再次进行维修。 二零一三年立
14、“立正, 向右看——齐”,27军后代参访团在台阶下列成整齐的方队。 纪念仪式开始。
15、“革命先辈, 我们这些后代儿女来看望你们,祭拜你们来了!我们将永远记住你们, 传承你们的精神, 实现你们的遗志!”柳嘉会同志眼中闪着泪花, 充满深情地向烈士英灵呼喊着。 他代表来祭拜的全体27军后代, 向英烈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仰慕之心。
17、“ 立正, 敬礼”,27军后代向烈士敬军礼。
18、“三鞠躬”,27军后代向烈士深深地鞠躬。子曰:“ 祭如在”。27军后代惟以心诚,祭如在, 以鞠躬大礼表达心中对烈士的敬意。
19、 在红旗引导下, 全体人员绕行纪念碑一周,表达对烈士的敬意。
20、 烈士后代悼念烈士。 作为参访团中唯一一名父辈牺牲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烈士的后人,黄永平同志心中此地地刻有更多和更深的思念与感触, 六十九年过去了, 在渡江战役烈士牺牲两年前,黄大哥的父亲就走在了前头, 牺牲在全歼敌整编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场上。“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多少英烈前赴后继地倒在为人民求解放的战场上, 才有了从胜利走向胜利,有了“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黄大哥与27军全体后代一起, 深切缅怀包括自己父辈在内的所有革命前辈。
21、 姜萍同志和姜世平同志神情凝重, 悼念烈士。
22、27军后代和渡江战役纪念馆的同志肃立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后面举红旗的是王剑平同志, 右边撑红旗的是李梅同志。
23、 大合影后又有小合影, 这十八位同志打破地域限制,站在一起。
24、 五位老同志老同学合影, 平均年龄达六十九岁。
30、 姜家姐弟仨人向烈士敬礼。 他们的大姐姜兖利渡江战役时年仅一岁,是放在萝筐中和部队一起渡过江的, 是27军第二代参加过渡江战役的硕果仅存了。
34、 参访团请泥汊老街社区汤先明书记讲话。 汤书记向27军后代此行队伍表示热烈欢迎, 并详尽介绍了渡江战役烈士纪念碑的建造经过。
36、 贺汪洋同志在认真倾听介绍。 今天是4月21日,再过五天, 4月26日, 就是父亲逝世二十六周年的忌日了,1988年4月26日,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敏学前辈病逝于福州,终年84岁。5月8日上午,福建省委、省政府为贺老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追悼会由省长王兆国同志主持, 省委书记陈光毅同志致悼词:“今天, 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 深切悼念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我党久经考验的好干部贺敏学同志,”…… 1989年4月26日, 贺老逝世一周年忌日, 按照贺老的生前意愿,贺敏学前辈的骨灰在夫人李立英等家人亲属的护送下, 安放在庄严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2016年4月21日, 贺老的女儿贺汪洋同志,在父亲忌日前几天, 来到无为泥汊长江岸边, 纪念渡江战役烈士,缅怀父辈功绩, 了了长久以来到江边纪念父亲贺老率27军渡江作战“渡长江第一”的心愿。
37、 后排的同志隔得稍远, 也都在认真倾响汤书记的介绍。
38、 1点整,纪念仪式结束。 队伍离开墓园, 进入泥汊老街, 向老街的尽头——泥汊老码头前进。随着队伍的行进, 且行且向大家介绍这个父辈当年战斗生活过的地方。 泥汊地方不大,年头倒也久远。 泥汊原名“濡江”,也称“土围城”。该镇位于无为县东南,东临长江,与繁昌县一衣带水,现在的镇政府驻泥汊镇新街,距无为城20多公里。明朝永乐年间,正式在此地建立军事机构“泥汊巡检司”, 该地因此得名,这里的渡口规模随之逐渐扩大,上至四川,下到金陵,均可一船到达。明代哲学家吴廷翰(无为人,1490-1559,官至兵部主事,户部主事、吏部郎中)从泥汊赴成都途中赋诗描写:“泥汊河水引孤舟,直到瞿塘西上头。”在历史上,这里又是军事重地。张献忠水师曾在此登岸,攻占无为县城;太平军为保卫安庆在此与清兵鏖战数日;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突围将士在此上岸,进入山区编入新四军七师。无为在大军渡江时支前工作如此出色,与新四军七师常年在此坚持斗争打下的老底子密切相关。 渡江战役时,泥汊老街集中居住的人家约二十来户, 散居周围的一百多户, 如今老街有五百多户人家。
39、 老街不长, 直线距离一二百米,老的徽式房舍仍有, 夹杂在后建的民居之中,间有鱼塘、田园。从前的泥汊老街的百姓民生除耕作外,靠着老码头有往来芜湖班轮停靠, 相应的“ 第三产业”也还说得过去,其中,四时应市的江虾、江鱼、江鳗等各种江鲜远近闻名, 颇有益于百姓生计。至本世纪初,公路运输业兴起, 客轮停运, 码头废弃, 老街的经济也面临转型。如今, 泥汊镇的产业发展主要在新街一带, 主导产业有电线电缆、机械制造、汽车配件等。传统“鱼蔬之乡”则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订单大棚蔬菜等现代农业。 现在老街基本上是居民生活区,将来或许能往绿色生态和红色旅游业方向发展, 目前基本生活服务行业与设施都有。
40、 随着都市工商文明渗入乡镇, 不仅无为一地,国内广大乡镇地带与大都市的差距, 最需要尽快追上来的是排污处理与垃圾收集处理。 无为乡村“垃圾围村”、污水乱排现象给人感触很深, 严重影响当地生活与发展。 乡村乡镇要丢了绿色生态,去和都市拼盖房子拼粗放增长, 那过得可就太难了。 但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41、 老街居民用好奇友好的眼光打量着这支队伍。 六十七年前,他们的爷爷奶奶、 太爷爷太奶奶一定也是以这样的目光看着这支队伍的父辈们全副武装、 威武雄壮地在这里行进,然后把他们所看到的传遍乡邻又传告于下一代。 一个甲子多的轮回,27军后代这次在泥汊老街的渡江战役之旅,相信也会在当地百姓的言传口碑中, 说上一个时间; 真不知再一个甲子后,泥汊老街上又会发生什么? 会有第四五代第N代来吗, 滚滚江涛, 巍巍石碑将会见证!
42、 队伍左拐进一条巷子。 这次我们在泥汊老街实际上走了个凸字形,觉得路长了点。 还有, 就是受时间所限, 有些老建筑可以看看的,但来不及了, 尤其是住在老房子的老人, 应该走访一下, 按很早的说法叫“访贫问苦”, 按时尚的说法叫“ 田野调查”, 按正规的说法叫“走访群众”。 如今住在老街已不多的高龄老人,可都是红色记忆的“ 活留声机”, 对曾经经历的红色历史如数家珍。街上一位老人告诉人,渡江战役前夕, 大军就住在各家,当时镇上大部分人都出去投亲友把房子空给大军, 腿脚太不方便的则留在家里。谈到住在家里的大军,说看着就知是北方来的。这次是时间太短了,以后有机会和老乡们多谈一会。
43、 随着路途延长, 队伍也拉长了。 这时心里有点着急,不知前面还有多远, 因头次去码头, 是乘车绕的另一条路。走到后才知道, 远是远点, 主要是太阳晒不知尽头,实际也就走了十分钟多点。 真是无知带来恐惧, 事先考察差这一点,到时也要带来烦恼, 上一小课。
44、 快到了, 倒是恒力大姐和鲁江大姐遥遥领先到前面了,她们这一左转就到了终点了。 一个喵星人惊到了, 要穿越大路。
45、 队伍终于来到了江边。 照片远端横过来种着树的堤圩就是长江外堤又叫老堤,以往的泥汊老街,被新老江堤紧紧围拢着。老堤两端与新的无为大堤蜿蜒相连。这是上世纪五四年特大洪水后,退建的长江无为大堤泥汊一段。站在堤头眺望,对岸是江水托起的江南群山,无为这边的江岸是一片树林芦滩,江滩后面是江堤老埂,老埂与新无为大堤间是连片的水泊河塘。 子弟们到了江边,很兴奋, 纷纷拍起照来。 朱司令很冷静, 保持职业军人的良好习惯,到了新战区先仔细勘察作战地形, 果然有眼力, 发现地形有不利处:一是码头太小, 站多了危险, 即重武器不能上; 再是码头下来的土埂太乍,队伍拉得很长, 后面的人在此开阔空间, 听不清码头上王老讲的话,即火力覆盖不到这。 事实确实如此, 但计划已无法临时更改,缺憾铸成, 留做教训待后生了。 现在让我们转过身看看江面。
46、 画面中间这位老人就是王德清老人, 今年八十三岁。王老今天精神很好, 在被介绍给27子弟后,老人就兴致勃勃地说起了当年的往事。
47、 王老在介绍当年大军渡江的情形。 从这个角度,看到的就是长江在无为这一段的江面。 江面现在宽约三公里, 到了夏天汛期,要大为加宽, 而且水流变急, 不利横渡, 这也就是渡江战役总前委坚持在四月下旬前一定要发起战役的原因。 据说当年曹操想从这里兴兵伐吴,可到江边一看,风急浪高,惊涛裂岸,大惊失色,只好望江兴叹:“此地无可为矣!”因此,此地便取名“无为”。也许两千年前这里的江水流势果真如此, 也许这是后面说书人的演义夸张, 且留着一段传奇吧。就渡江战役时的形势而言, 这一段江面, 从整体上来说, 是长江天堑中下游江面较狭窄,水流流速较平缓, 有利我军渡江的“地利”、 加上抢在桃花汛全面来临之前的“天时”,都给泥汊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渡江条件,这才会被本军的军首长选为突破江防的主攻地域。 王老所站立处就是泥汊停客轮的老码头,废弃一段时间了, 倒塌了部分, 现已站不了多少人,而且还得多加小心, 有些让人担心。 可能是人到险处必求自保,居然无人失足掉江里。 健健大哥说得稳妥, 一次侥幸不会次次侥幸,不可弄险, 这种险地确实不应多站人, 敬告后来者。
48、 王老有声有色地讲述着。 一定要对应上讲了那句话,这有点难, 大致不会出正文中所陈述的范围。 王老几十年来坚持义务宣传渡江战役,令人敬佩。 王老肯定是讲得很熟, 子弟们虽没听熟王老的乡音,机会不可多得, 也是听得全神贯注, 津津有味, 有没听太懂的,就找机会再来听一次。
49、 给这个渡江战役的现场课堂来个全景照。 从这张片中可见健健大哥提醒得对,此处是够险的, 如再有人数多的要来听课, 是应选择个更安全的所在。 从这张片子也能更清楚正文中提到的,王老介绍的27军渡江时的情形。 王老左手沿伸是上游,右手沿伸是下游。 王老讲, 渡江侦察的部队是从左手处出发的;大军过江是从右手处出发的。 据军史有关资料记载,240团和238团是从上游到下游,在泥汊一带两个渡口同时出发平行一字队形向对岸发起攻击的, 故他们应同时在两个渡口出发。
50、 因码头和土埂站人有限, 站不下的同志只能站在下面堤沿上听,顺便留下身影。 柳指挥全身披挂,在指示作战方向, 胸口挂的可想象为望远镜, 腰间这些包可想象为驳壳枪公文包。
51、 佬军人苏献同志应该是在为老部队的渡江船队而骄傲吧。 那天江面上的能见度不错。当年27军的各攻击部队是分散隐蔽在内河港汊湖泊中进行水上练兵,遇到阴雨大雾, 利用江面能见度较差, 有时也会把小船悄悄推进长江不远处练兵。象今天这种情况, 肯定要隐蔽在内河了。
55、 董奇同志这次多少留了点想头, 没到父辈的235团出发的渡口, 离这二十多公里黑沙洲下游的姚王庙渡口处去看看。不过问题不是很大, 无锡无为, 这两无间的距离不远,要想来, 随时可再来。 当然个体来与群体来还是有所不同的。
57、 肖青同志和董奇同志。 俩位人士的父辈那一年都是从80师机关同时转业到无锡地方工作的, 家都住在汤巷一个巷子里,离着不远。 如今是早已离开了那条老巷子了, 父辈是战友, 两家是街坊,现来到长江边, 合个影还是有纪念意义的。
58、 这张片子的意义在于有反差, 俩个妹妹就着帮着靠着,当哥哥的却好似不情愿很被动, 这话是轻的, 严重点, 好似被绑着来拉壮丁来的。革命靠自觉, 这渡江还得被架着过, 这思想工作做的。
59、 算了, 不干就算, 放他回去过老婆孩子热炕头吧。放走了不觉悟的, 这觉悟高的就被释放出来了, 激情满满,待会到了对岸还得更嗨。 这个造型是在学谁?《黄河绝恋》里的。
60、 王老的课上完了, 学员们涌向前去和老师合影,老师高兴, 同学们高兴, 课很成功。
61、 这个合影画面感更强, 长江江面背景都进入画面,人多势众也更嗨, 王老一定会喜欢, 没说的, 印出来放大一张送给王老。 这张片子背后一排人,左右两侧人, 都站到了码头的边沿上了, 险啊, 当时没顾到,怎么说呢, 天佑红军!
62、 这张片子的主人公和58号片中人完全是判若两人,怎么这么轻松这么自然这么开心, 好像是从哪里面放出来似的, 被自家妹妹释放回家了,那也不用这么兴高彩烈的。 请主人公回家翻翻相册, 过去有没有留下过这么原生态的,抓拍这一张, 算渡江战役之旅战果之一吧。
235团的两位子弟, 昔日一营长董万华和三营长唐厚楷的后人,董奇和唐小华。 以后再聚而且是聚在长江边, 机会总是难得的。
64、 这三位同志前面介绍得很不少了, 场景难得,复述一遍:1949年4月20日晚22时,27军副军长兼参谋长贺敏学带领第一梯队80师238团,从无为泥汊一带渡口出发, 向对岸敌江防发起攻击。 当时238团团长是王珽, 军宣传部部长罗义淮跟随贺副军长一起行动。现在, 这三位前辈的后人贺汪洋、罗小兵、王曙光来到无为泥汊江边, 背景远方伸入长江的江滩处即是238团入江的渡口, 这张合影的难得与意义不必多言。
65、 王曙光同志与石慧同志。 虽然小石的爷爷石泽璞是抗美援朝时调入238团的, 但同作为238团的二代与三代子弟, 在238团渡江作战的战场前合个影也是有意义的。
66、 山东卫视的董雅丽记者编辑和胡小凡摄影师。 为了制作一台纪念“七.一” 的电视节目,这两位同志专程来合肥, 跟拍了无为荻港渡江之行的全过程, 很辛苦,很敬业, 很专业, 也很友好。 真诚地感谢故乡传媒业界的善意和支持,祝他们的编辑和播放工作一切顺利成功!在“ 七.一” 播放前, 会和他们联系,然后在网上告诉大家播放时段。
67、 渡江战役纪念馆和王老互留联系方式。 葛馆长认为这次无为渡江之行,对馆方来说也是很有意义很有收获, 纪念馆、27后代、王老当地人士,大家都是在为宣传渡江战役渡江精神作贡献。 再见了,真诚地谢谢你们, 王老和汤书记! 我和王老、 汤书记作了道别,互道珍重, 以后再见!
68、 最后登一张原泥汊镇政府办公室叶主任的照片, 一位八零后的年轻同志。这次渡江战役之旅, 小叶同志帮了很大的忙, 没有他的帮助,我们人地两生, 瞎跑瞎碰, 困难极大。 小叶同志很谦逊,这张片子是抓拍到的, 谢谢了, 祝你新的工作一切顺利! 再次感谢泥汊镇的领导和乡亲们,军民鱼水情, 这已是两辈人了, 再见, 我们还会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