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今生没有在学龄期间连续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至今学历都是拼拼凑凑、缝缝补补、断断续续的。好在同时代的同龄人和我一样,绝大多数都没有连续读书直至大学毕业。不同之处在于有很少的人先是“工农兵大学生”,待到开始高考后直接读研究生、博士生,其前提是“老三届”。或开始高考后上大学,而后一股劲读下去拿下硕士、博士学位。我那时还一个劲的迷恋着父辈从事的职业,追逐着父辈遗传的信仰,没有动过离开野战部队的念头。好在部队一直信奉毛主席“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的教导,始终没有放松基础文化教育。因此,在部队几十年可算是学习了几十年,真可谓“部队是所大学校!”其中,1982年至1983年间,2次各用了约3、4个月时间,连续学完初中、高中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全部课程,还结识了许多本军兄弟师团各层级精英,结下了深厚友谊,收获很大。
一、文化速成的大背景 我军在建国初期大规模开展过一次文化速成,以提高军队干部的文化水平,对建设现代化军队起到很大作用。时隔39年到了1980年代初,经历10年“文化大革命”浩劫和对越自卫还击战后,军队基层干部文化普遍偏低而在战场上和国防建设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为此,军委决定采取措施以整体提高部队干部的文化水平,如将长沙的铁道兵学院改为干部文化学校;如提干必须经过几个月以上的文化补习;从地方招收大专院校学生入伍当干部等。对在职团以下基层干部,总政提出要补习文化,让一定年龄内的干部经过补习达到初中文化水平。各军区则以军为单位办班补习文化的方式,整体提高干部文化水平。 我参加本军(28军)的初中文化速成班是件很偶然的事,接到通知一时没有反应,团副政委还做我的工作,大小道理说了个遍,我的思想虽然不通,但也意识到在部队继续成长不能没有文化,也就服从组织安排。现在知道,参加干部文化速成班的学员都是各单位经过层层挑选的,因为当时文化补习和提拔有一定关系,即没有经过补习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的不再提拔。这才体会到组织和领导的一片苦心,打心眼里感谢他们。
二、校园
文化速成在当时也是军队的热门工作、中心工作之一,全军都在举办文化速成班。我在的那个野战军办的第1期初中文化速成班比较早,利用在临汾老城区的本军教导队营区里举办,半年后换在运城北的半坡火车站附近本军1个步兵团营房里举办,教学、生活设施借用营区已有设备,行政管理有教导队组织专人负责,老师聘请临汾师范学院的大学老师和本军有能力的干部,教学按照总政制定的部队基层干部文化补习大纲实施,采用总政翻印的全国通用初、高中教材。 直到2013年,还利用出差太原、重庆的机会,专门选择1趟路过半坡的慢车从太原到重庆。当列车停在半坡火车站时,隔着车窗玻璃看着落日余晖下的半坡营房,营房没有遗弃还在用,新部队也是原来本军的1个预备役炮兵团,人肯定都不是当时的人了,但在我的脑海里,高中文化速成班时的情形历历在目。
三、教员 记得初中物理老师是个临汾师范教物理的高个子女老师,大学老师教初中,又是教成年人,方法与小时候上初中时不一样,常常用生活中的现象讲解物理原理和现象,理解原理和解算例题就不难了。难的是每节练习的后半部分题目,常常在理解题意上似是而非,解题时无处下手,几人讨论也不见得能有办法,最后对着答案猜,勉强猜得一点解题方法和步骤。 记得教高中数学的老师是本军1个步兵团的宣传干事邓世雄,人称“阿邓”。初识时只见他高高的个子白白的脸,长长的头发光光的胡茬,一副俊朗的地方年轻人时髦形象,还以为他是从地方请来的专业数学老师呢。 直到有一天集会看见他也穿着军装,才知他是某步兵团的干事邓世雄,曾经是本军排球队主力。可能因为是浙江人的缘故,也因为在速成中学高中班的学生多与他年龄相仿,师生之间没有什么隔阂,所以就和别人一起叫他的昵称“阿邓”。 开始上课之后,逐渐觉得“阿邓”的长处不在外表,不在体育,最厉害的还是数学。高中数学中的不等式、推理与证明、三角函数、平面几何、圆锥曲线、解三角形、集合、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立体几何、导数、复数、矩阵与变换、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都是他一人任教,没有两把刷子是难以胜任的。 “阿邓”讲课时不苟言笑,话语也不多,但逻辑性很强,绝对是A型性格。听他的课不能“走神”,眼睛往窗外一看脑袋里稍一偏离讲课的思路,下面的内容就听不懂了,几堂课下来脑瓜子都疼。但是,只要仔细听,顺着“阿邓”的思路听下去,达到例题的水平肯定没有问题,作业可以做到练习题的一半左右,继续做下去就要有点灵气。我是没有灵气的那种学生,课后作业常去问问“阿邓”,问回来就可以继续做出几道题来,比那些问一次只能做一题的学员稍好些。 学习时间长了就和“阿邓”熟悉了,得知他的高中数学都是自学的,并且已经自学完高等数学了,所以,教高中数学得心应手。种种迹象表明,他肯定属于那种智商特高的人,如能在军队干军事(或政工、后勤)一直下去,一定能够展示他的才华。也是时代所限,如果有机会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会是个有成就的数学家也不一定。
四、小教员 文化速成班上,各团按军里要求还各自带1位高中毕业的战士当“小教员”,说是给本单位学员当“小老师”辅导大家学习,实际上在生活上照顾我们这几个老同志更多一些,军里的这种安排现在想起来真感到温暖啊。 我们军坦克团的“小教员”是1位真正高中毕业的当年新兵,陪我们“读”完初中后,第2年考上军队院校,毕业后提干回到团里,一直干到我团副团长转业。前两年在北京看见他,他对这段生活很怀念,说这段时间和几位领导一起生活和学习,无形中受到影响和教育终生受益。
五、学员
第1期初中文化速成班、高中文化速成班的同学来自全军,各师自成1个排,大军直和小军直编成1个排。从此认识了本军的许多人,有当时闻名全军的学雷锋模范本军团政委李俊甲,还有本军各师、团风云人物一大帮。学习期间和他们结下一段同学情谊,许多人至今都是好朋友。 本军的初、高中文化补习班可不是让你来“打酱油”的,对学习成绩也有较高的要求,补习班领导扬言“学习成绩与结业评语挂钩”,这一招最厉害,职务再高、年纪再大也不敢“造次”,正课时间上课,课余时间做作业,不少人晚上做到12点,努力着呢。 成年人学文化有自己的特点,一是理解能力强,二是记忆力差。无论语文英语还是数理化,概莫能外。要想成绩好,就要扬长避短:数学课要听完课立即做题,一口气做完规定的作业,从“练习题”的第1题开始做,同时不断翻看前面例题,总能做完三分之二的题目;物理课不去死记定义,不断通过做题熟练推导过程,考试时想不起来定义就在草稿纸上先推导出定义在做题;化学课理解原理最重要,计算往往比较简单;语文课相对好学些,咱的拼音好,会作文,就是说文解字的功夫差些。总之,掌握好自己的学习特点,加上巧下功夫,学习成绩就一定不会落后。
六、趣闻
本军的初高中文化速成班里,学员来自各师团,团长、政委都有好几个人,坦克团去了副团长、副政委,其余有几个营职干部。按照本军的要求,都是在各团干部中选了又选的人员。 但是,凡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趣闻,部队里也一样,干部扎堆的地方趣闻多。 半坡那营房周围都是农村的庄稼地,晋南有在玉米地里套种黄豆的种植习惯,初秋,黄豆荚长得饱满了,晚饭后出去散步,就有人沿着玉米地里的羊肠小道边走边捡着饱满的黄豆荚撸下,不一会儿就装满口袋带回来,在小电炉上用牙缸子加点盐煮着吃解馋。始作俑者本不想张扬,以便多“作案”几次,没想到牙缸捂不住豆香飘逸,似乎提醒了大家,晚上散步沿玉米地走的人就多了,路边黄豆明显惨遭毒手,没两天学校就点名批评此事,赔了人家部分损失了事。 学习文化不是件省心的事,尤其是“年过30不学艺”的岁数,一天的课上下来,做作业要熬到半夜才能做完。有时遇到难题实在无奈时,会披件衣服出屋走走。没想到,这么晚了,院里树影里还有成双成对的窃窃私语,断断续续不像是在讨论功课,一个脑筋急转弯才想到是在谈恋爱。哈哈,后来得知,还真有谈成的!学文化给那些平时在连队埋头苦干的大龄青年们创造了有男有女的良好机会和轻松的氛围,成全了他们的一世姻缘。
七、不仅“速”而且“成”
从本军初中文化速成班毕业时,专门在军大礼堂召开毕业典礼,颁发毕业证,军里的几乎所有首长都参加了与毕业学员的合影,可见本军首长对这期速成班的重视程度。 图1 本军第1期干部初中文化速成班在军部大礼堂进行毕业典礼,会后全体学员与全体军首长们合影。 从本军文化速成学校初、高中班毕业后,正好赶上1983年开始的全军提高干部学历水平的要求,1985年9月装甲兵指挥学院招生季,长沙文化学校的毕业生数量不够,就在各军区报名考试人员中选录,我因文化、军事基础等考分在本军区最高,因而能够顺利入学。
八、多年后 等到自己有了上学的机会,在军队初级、中级军事院校上过学后,从作战部队来到所谓的文化单位后,看见满眼的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少人眼高手低、有知识没能力、有知识没文化、有知识没人品。甚至有人埋头啃文凭不干事,目标就是不知哪个脑残者制定的与文凭挂钩的福利待遇和晋升条件,在部队十多年就剩下脱产学习了。非常鄙视这样的人,心中也纳闷,部队怎么会有这等脑残的政策让那些精致的个人主义者钻了空子?这才知文凭并不代表文化水平,大大降低了我对进一步求得更高文凭的兴趣。 文化是什么?是文凭?是学历?是阅历?都不全是!是内心的修养,是自觉,是善良!否则,满肚经文也还是个满头高粱花子的小农经济者,还是个街头小混混、官场上的小流氓。这之前的十多年里,在部队、院校见多了这样的小混混、小流氓,其中不乏研究生、博士生学历的人。 还是毛主席说的好“一支有文化的军队,可以提高她的整体素质,整体素质提高了,可以提高人民军队的觉悟,有了觉悟军队可以产生战斗力”。“武器可以使军队变强大,文化可以使军队更伟大”。“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他的建设有文化的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思想,不单是多识几个字,学点数理化那么简单,至今仍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