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行
(三)
冯原镇位于渭北高原台地沟壑的最北端,黄龙山南麓边缘,当地人说是个大镇。当然就是这样一个西北的大镇在江南地区就相当于一个大村子,在那里经过短暂的“巡视”后继续北上。
出了镇子就上坡,公路的两边是XX集团军的坦克部队的驻扎地。整齐的营房,绿树成荫,“准备打仗”的大标语格外醒目。再往上走就看见那山边地域广阔的演习场。这个坦克部队的前身是在那执行“一号命令”准备打仗的年代从河南平顶山北调的坦克十一师的一部分。我记得当时他们北上在兵站歇息时,那平板车上的卡车虽然车门上的车号已经被绿漆喷涂了,但在阳光下从侧面还能隐约看见那戊3--XX--XX的痕迹。看来我是个老“侦察参谋”了,但水平始终停留在原地。 不要小看这个不起眼的山口,在1948年8月这里曾经进行过一场生死的搏杀。48年5、6月间胡宗南部兵分三路由澄合白对我黄龙山区南部地区实行蚕食进攻,我西北野战军采取正面出击和两翼迂回相结合的夹攻战术,以求歼敌整编三十六师(师长钟松是我军的老对手了)。七月敌进驻冯原构筑十几里长的防御工事,其核心支撑点就是这个山口----壶梯山。在炮火的掩护下二纵的战士像老虎一样扑向山口,仅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拿下了这个关系到整个战局胜败的要地,歼灭了敌整编二十八师的精锐82团。使敌失去了依托全线南撤,我军乘胜追击歼敌三十六师大部,粉碎了敌企图封锁我西北野战军于黄龙山区的计划。接下来又一鼓作气收复了澄合韩三城,扩大和巩固了黄龙新区。也可以说从此西北野战军进入了以平原为主的战场。若干年前我曾和当地的一位老农聊过,他说当年部队就是从那个山口开出来的,以后就像黄河的水从禹门口涌出似的一泻千里了。 站在壶梯山口我向南望去,底下的渭北大地绿黄相间,在蓝天的映衬下是那样的辽阔。在强烈的阳光下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当年攻占壶梯山战士们的勇猛形象,耳边又响起了那隆隆的炮声和战士的喊杀声......在当时全国几大野战军中西北野战军的人数是最少的,装备是最差的,条件是最艰苦的,但他们的作战区域是最大的,在数倍敌人的围攻堵截下千里转战,忍受着严寒和酷暑,在领袖英明的指挥下,依靠那坚韧不拔的意志,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最后在华北十八、十九兵团的支援下解放了那辽阔的大西北。站在山头上看着山下部队演习场上那如同小茄子般大小的坦克移动中掀起的尘土,我在想:今天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军队强大。但那靠两条腿和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敢丢的,那是我们的胜利之本。 过了壶梯山就进入延安地区黄龙县地界了,转身向北望去是起伏的山峦,绿色的海洋。那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在向我们招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