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锡林 于 2017-8-25 14:44 编辑
赴越南寻访故地、祭奠英烈记事(十二) ——重走父辈之路、向越南府里进发
11月23日下午,我们在结束了安沛省朗达烈士陵园和盛兴烈士陵园的扫墓活动后,继续踏上了重走父辈之路、重返昔日战场的行程,我们乘车从越南安沛省向越南河南省府里市进发。
越南府里市在越南安沛省的东南方向,安沛省距离府里市大约300公里4个小时的车程。府里市在越南首都河内市以南大约50多公里的地方,府里市是越南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在越南红河三角洲区域内。
越南红河三角洲是越南北部由红河及其支流太平江冲积而成的平原,面积为15000平方公里,红河三角洲地区包括了越南的9个省和2个直辖市,有北宁省、河南省、河西省、海阳省、兴安省、南定省,宁平省、太平省、永福省。直辖市有河内市、海防市。 越南红河三角洲是越南北部最大的三角洲,这里人口密集,是越南北部经济中心和农业生产基地,这里铁路、公路、水路交通发达,这里耕地的90%种植水稻。
1966年,我们父亲所在的援越抗美7支队的任务就是在越南红河三角洲地区、越南首都河内周围构筑永久性防御工事,这些永久性防御工事包括炮兵(高炮、远程地炮)阵地和坑道、步兵坑道、后勤补给仓库、野战医疗坑道等重要工程,主要目的在于加强越南首都河内和海防的防御能力,阻止美军可能从海上、陆上发动的入侵北越的地面军事进攻,准备打一场保卫越南首都河内、保卫越南北方的战斗。
1966年,正是美国军队对越南狂轰滥炸,声称要越过17度线,把战火引向越南北方的严峻时刻。根据中越两国政府的协议,1966年9月4日,中央军委决定由解放军工程兵建筑53师改编为中国后勤部队第7支队领导机关,抽调部队组建第221大队、312大队、313大队和配属3个大队的3个高炮中队,广州军区派出105人携带10部无线电台,共同组成援越抗美中国后勤部队第7支队。 经过了两个月的战前准备,1966年11月25日,第7支队支队长赵东波带领7支队先遣队,在友谊关外的一棵大榕树下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向祖国、向祖国人民宣誓出发,由此拉开了第7支队援越抗美斗争的序幕。
1966年12月15日,7支队部及所属的221大队、312大队、313大队和3个高炮中队在完成换装后,编成了20个梯队(每50辆汽车为1个梯队),每天趁着夜色浩浩荡荡地跨过了祖国的南大门友谊关,开赴战火纷飞的越南北方,向着8个省、121个施工点位、作战地域开进。7支队的各部队陆续抵达目的地、进入施工点后,随即就展开了为期3年的紧张工程施工任务。 7支队的这121个施工点位、作战区域北起福平、南至宁平,西起永福、良山,东至海防以西的京门,纵横有数百公里。整个工程划分为四个工区:金榜至宁平为第一工区,主要由221大队担任;河西至良山为第二工区,主要由312大队担任;安勇、嘉良、志灵至东湖、京门为第三工区,主要由313大队担任;红河北面的福平至永福为第四工区,由完成二工区的部队转战到第四工区。我们父亲所在的7支队221大队当时是负责了一工区的大部分工程和二、三、四工区的部分工程。
父亲所在的部队是221团,这支部队于1965年3月15日诞生,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537部队。1965年10月,221团接到命令,由团长杨焕仁、政委王恒率领一部分人员,包括团机关一部分、四营以及机械连、加工连、汽车连、修理连、特务连、高射机枪连和卫生队共1600余人组成援越抗美第一梯队,携带装备开赴越南援越抗美。 6537部队第一梯队的1600余人从蚌埠火车站登上军列,10月9日到达广西宁明,在那里进行了一个月的出国整训,于1965年11月奔赴越南安沛省,编为中国后勤部队援越抗美3支队11大队,与3支队的12、13、14、15共5个大队担负起越南安沛机场和飞机洞库的建筑施工任务。经过了3年零7个月的鏖战,到1969年10月27日,安沛机场工程全部竣工。
6537部队第一梯队人员出国后,上级任命赵凤珠为团长、王连顺为政委。1966年10月,6537部队又接到出国援越抗美任务,由赵凤珠团长、王连顺政委率领一、二、三营和恢复后的机械连、加工连等直属各连队约4000余人组成援越抗美第二梯队开赴越南前线。10月中旬,全团乘坐火车到达广西黎塘,在经过了两个月的出国整训后,乘坐火车一路南行,在中越边境的宁明县上石部队兵站稍做休整,并更换了越南人民军军服,编为中国后勤部队援越抗美7支队221大队, 据老兵回忆,221大队随同7支队是于1966年12月19日18时兵出“友谊关”,进入越南境内。出关的第二天夜里,221大队的车队到达红河渡口,冒着美国飞机的轰炸渡过了红河,12月21日天亮到达了府里市。图为我们乘坐的大巴车途经越南境内的红河。
部队进入越南以后,映入大家眼帘的景象是千疮百孔、一片废墟,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屋,村庄里也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的人,青、壮年龄的人几乎不见踪影。在越南的土地上,到处可以看见美国飞机轰炸留下的弹坑,公路旁、田埂上,随处可见越南人民为躲避敌机轰炸而构筑的防空掩体。
221大队3个营分别到达各自施工区域,221大队部驻扎在越南宁平省乐水地区,一营驻扎在小金山、桂山等山区,二营驻扎在府里市以南10公里的达崩山,三营驻扎在宁平省天尊洞一带。 一营一连在府里市担负85炮2个炮头阵地的施工任务,一营二连担负团指挥所坑道长约250米的施工任务;一营三连担负85炮2个单炮头坑道总长约160米的施工任务。二营在达崩山担负120炮8个炮头的工事、坑道总长约875米的施工任务。三营七连在天尊洞修建高山炮兵指挥所,三营八连担负宁平省同格和苗家等地的坑道施工任务,三营九连的施工点分布在宁平省安模县桐交农场广纳一带,担负代号为c45、c46、c47号3个120炮头工事坑道(总长约320米),以及2个85炮炮头工事坑道(总长约100米)的施工任务。 部队到达各施工点后,居住环境十分恶劣,那里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所居住的房子是在丛林中用竹子搭起来的简易茅草竹棚,又矮又潮湿,房顶用茅草和芭蕉叶进行遮盖,晴天还可以,遮挡太阳,遇到下雨,就到处漏雨。为了防止敌机空袭,部队到达后,在居住的茅草竹棚周围挖了防空壕,壕内挖了猫耳洞。上下班时大家的头部或盔式帽上都用草或树枝做伪装。 图为221大队部分干部在越南居住的茅草竹屋前合影,第一排右一是我的父亲——7支队221大队施工股股长李志敬。
父亲告诉我们,他在所居住的茅草屋前还遭遇了一次险情。有一天,天下大雨,父亲居住的茅草屋顶漏雨了,父亲就伸手上去拽拽屋顶上的茅草,想把漏雨的地方盖一盖,不料想却被藏在屋顶茅草里的一条巨毒竹叶青蛇咬伤了手指,经过急救,父亲才化险为夷。
越南地处亚热带,温度高雨水多、湿度大,毒蛇、蚂蟥、蜈蚣、蚊虫特别多,战士们经常被蚊虫叮咬,身上被叮咬几个大包成了家常便饭。 指战员们长期居住在高湿高热的原始森林或竹林里,进入夏天,室外温度常常高达摄氏40度以上,烈日当头晒,酷暑难忍,人人汗流浃背。到了雨季,阴雨连绵,潮湿的连一件干衣服都难穿上。天气变化无常,雷雨多,云层低,雷击时有发生。221大队高炮营指导员张文杰烈士就是去阵地查岗查哨时,不幸被雷电击中而光荣牺牲的。
我们的父亲们在越南居住环境恶劣,生活条件也极其艰苦。那时出国部队的所有主副食品都要从国内供给,供应的副食品主要是罐头和脱水干菜、咸菜 、咸鸭蛋、松花蛋、海带、黄豆、花生等,新鲜蔬菜供应比较困难,主要原因一是当时国内的“文革”使铁路运输经常受阻中断,二是美国飞机轰炸频繁,道路桥梁被炸毁,从施工点到广西凭祥市汽车运输一个来回就需要一个多星期,新鲜蔬菜容易腐烂。由于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人体营养不平衡,严重缺乏维生素,许多战士得了皮肤病,奇痒难忍,夜间无法入睡。战士们由于劳累过度、工作时间太长,经常发生头晕目眩,有的晕倒在石洞内,摔得头破血流。后来开垦了少量荒地种菜,情况才有所好转。
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和条件下,父亲所在的221大队以及所属的整个7支队要为越南军队修筑永久性防御工事,要挖坑道、要与石头山打交道。7支队的施工点位大多是山区,系红砂石岩地质,石质松散,容易塌方。雨季阴雨连绵,渗水严重,施工坑道土质松软,加之爆破震动,致使7支队所挖筑的坑道工程有80%出现过塌方险情,有的坍塌严重,严重影响着施工进度。战胜塌方,抢回时间,是全体施工部队面临的紧迫战斗任务。 施工条件艰苦,坑道内潮湿闷热,每一个施工点、每条坑道、每个工事,指战员们都是脚踩泥水,头顶嶙峋险石,挥汗如雨,许多战士光着膀子、穿着裤头施工,一身汗、一身水、一身泥的把碎石土渣装进小车,推出洞外,拼力与困难搏斗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是鼓舞部队的精神力量。图为战士们光着膀子、穿着短裤打风钻。
7支队修筑永久性防御工事的施工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967年,而这一年,美国对越南北方的轰炸一再升级,除了继续破坏主要交通干线,铁路枢纽、渡口和工业区外,还将轰炸范围扩大到河内、海防市区和靠近我国边境的谅山。美国的飞机最初以小编队、多批次、多方向连续进入目标区,通常昼夜出动60余架次,轰炸10余个目标。后来发展到大编队,经常出动上百架次,甚至一日内出动量高达600余架次,有时为了集中轰炸同一个目标,竟一次出动百余架飞机轮番轰炸。 7支队要为越南军队修筑永久性防御工事,这对于美国的侵略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美国的飞机几乎天天都来轰炸,他们千方百计想破坏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部队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几乎天天顶着美国飞机轰炸的危险进行着工程施工,7支队的一些驻地、一些工地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袭击。 靠近越南20度线的达崩山加农炮阵地,是7支队第一工区的重点工程,当这一工程任务接近尾声时,数十架敌机飞临上空,疯狂轰炸,我高炮部队对之猛烈还击,加农炮阵地遭到严重破坏。 1967年4月2日深夜11点左右,父亲所在的221大队二营八连3班、14班在宁平三羊采石场装车,突然敌机空袭,一时间弹片、掀起的泥石块拔地而起,排山倒海,硝烟滾滾,当场夺走了5位战友的生命。 1967年5月10日凌晨,美国飞机突袭221大队三营九连c46号工地。当时,二排的同志刚下班休息,疯狂的敌机扔下的20多枚炸弹把驻地炸出了一个个直径20多米的弹坑,6班的住房不见了,又是5位战友当场牺牲,多人负伤。
面对美国飞机的轰炸,部队一面加强伪装,严格灯火管制,一面加强对空作战。 7支队的每一个大队都配置了一个高炮营,父亲所在的221大队高炮营共有12门三七高炮和9挺高射机枪。大队部还调配了一个高机连,给每个营配了高射机枪排,每个施工连队还有4挺重机枪。 当然,要靠7支队自身的这些防空力量来保障战地施工是不可能的。为了保证工程兵部队的施工安全,当时,越南北方有我军的好几个高炮支队(师),在221大队施工的一工区一号公路东北面,就有我军的高炮支队。另外,还有前苏联的导弹营,有越南北方军民的各种防空武器。 7支队的高射机枪以掩护施工为主,高炮营则实施“集火近战”,以猛、狠、准的火力对空射击,常使敌机俯冲攻击的企图无法得逞,有力的保证了驻地、工地、车辆的安全。 1967年6月19日下午,221大队高炮营在府里渡口东侧,一号公路朝西的丘陵地带,一举击落美机7架。 1967年7月16日、18日、19日,他们连续作战,击落敌机6架,击伤4架,在3天内连传捷报,创造了独立高炮营“集火近战”的典型战例。 221大队的一营二连和三营九连的两个重机枪班,分别在南河省同山寨小金山和宁平省安漠县同交地区先后击落美机各一架,创造了援越部队用步兵武器击落敌机的新纪录。 下图为221大队一营二连重机枪班,后排右一是连长孙家儒。
下图为三营九连重机枪班战士合影,后排左二为范传馨,他担任了我们这次赴越南参访团团长。
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艰苦奋战,1968年2月,7支队在红河三角洲四个工区的任务全部胜利完成,7支队共构筑坑道85条,掘开式工事11个,观察所26个,外炮场138个,炮头157个,混凝土掩体334个,施工道路46公里。提前1年零10个月完成了原定3年完工的援越施工任务。越方对工程质量的评价是:“完全符合战术、技术要求和工程设计标准,质量优良。”
7支队准备撤离时,又接到了新的命令,到内排机场修建飞机洞库,7支队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父亲所在的221大队。1968年4月,221大队转入内排机场。 内排机场位于越南首都河内西北约20公里处,是越南北方最大的空军基地,也是后来河内的国际机场。 内排机场建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凹地里,飞机洞库建在连接机场西北的鱼山之中,山上没有高大的树木,只有稀疏的零星灌木,满山光秃秃的。
内排飞机洞库长365米,是个大跨度、大断面的工程。工程按“品”字形左、中、右三道口掘进,然后将“品”字上弧形挖通、留中用以支撑,再以1.2至1.5米的钢筋混泥土被覆,掘进一段被覆一段、回填一段,最后进行掏中打地平。鱼山的地质条件很差,山上较厚的表层为泥夹石,内部的岩石裂缝多,渗水严重,经常发生塌方。2营5连一排长徐金龙就是因此而牺牲的。 221大队全体指战员又经过1年多的奋战,内排机场洞库于1969年11月5日全部竣工,提前完成了任务。越方验收时说:“你们为越南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斗争做出了卓越贡献,越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中国后勤部队第7支队胜利完成了祖国人民交给的国际主义援建任务,在红河三角洲上耸立了一座援越抗美的丰碑。
11月23日傍晚时分,我们乘坐大巴车来到了府里市,站在父亲们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土地上,大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在下榻的府里市宾馆拍照留影纪念。 图为我与两位援越抗美老兵在府里市宾馆前拍照留影,左一为赴越南参访扫墓团团长范传馨,右一为赴越南参访扫墓团顾问黄伯秋。
军二代李俊与范传馨、黄伯秋两位援越抗美老兵合影。
军二代赵英(右一)、李海萍(左一)与援越抗美老兵合影。
军二代与援越抗美老兵王秀义(居中)以及爱人李斌芬(左四)合影。
三姐妹与援越抗美老兵李吉祥合影。
我与援越抗美老兵吴土生合影。
下图左一是宋云,她的父亲宋正义当年是221团施工股副股长,我的父亲李志敬是221团施工股股长,她的父亲与我的父亲同在221团施工股里一起战斗工作生活,时隔50年,我们4姐妹在一起合影留作纪念。
家住南京的军二代李文兰、李淑霞、魏海华、魏辰华、李文珍(从左至右)在府里宾馆前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