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25|回复: 3

十年散记---我的“文革”记忆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202

帖子

487

积分

一级军士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87
发表于 2016-12-10 14: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年散记---我的“文革”记忆


    五十年前,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并于次日向全国公布,“文革”全面发动,那一年我正好十岁,还是个小学生。十年以后,“四人帮”垮台,“文革”实际结束,那一年我正好二十岁,已经参加工作一年多了,我由少年成长为青年的阶段就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
    虽然由于父母都是军人,那十年我都在部队大院里生活,但“文革”造成的浩劫是全方位的,部队大院也不是世外桃源,一样受到波及,发生许多令人感慨、嗟叹的故事。我以及与我同龄的那一代人的黄金年代恰逢“文革”,不知道是幸运抑或是不幸。
    一个人少年时留下的记忆,往往要一辈子跟随着他,而那十年里的所见所闻所感,也深深地留存在我的脑海中,从未忘记。把它们写出来,或许是我们这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于“文革”全面发动五十周年最好的“纪念”。

第一章、关于部队子弟

    前面说了,那十年我都生活在部队大院里,所以先要把这个情况说明一下。
    1956年10月的某一天,我在四川省重庆市出生(那会儿重庆还没有直辖)。因为父母都是军人,都在当时的第七军医大学工作(番号是后字245部队,不过这个番号早已废弃不用了,后面会比较详细的介绍),因此,我就是一个“部队子弟”。
    如今有个热门的词汇叫“大院子弟”,也出了好几部反应当年部队大院子弟的电视剧,但当年我们并不这样称呼自己,我们对自己的称呼是“部队子弟”(不知为何不是“军队子弟”)。大多数部队子弟都住在部队的大院里(家属区),一般来说,其父母至少有一位是军人。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部队子弟在中国都是一个特殊阶层。
    有很长一段时期,一个人的家庭出身、成分(所谓“红五类”、“黑五类”是也)决定着他的社会地位甚至以后的命运,部队子弟,那时就是响当当的“红五类”。
    不仅仅是政治上享有特殊荣誉,生活上也跟一般工农子弟不一样。尤其象我们这样“驻扎”在大城市中属于后勤体系的部队家属,其生活条件比当时的普通老百姓要好很多(住房、衣着、副食品供应、文娱生活等等),比如在“文革”前,我们军医大学就有自己的奶牛场,我们从小就有牛奶喝,而大院外面那些工农子弟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后字245部队有一大批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具体有多少人,没有精确数字,但我估计不少于1000人。
    大学及其附属医院都有自己的托儿所、幼儿园,我们都是在这些托儿所,幼儿园里成长起来的。重庆市内一度还有好几所只收部队子弟的寄宿制学校(其他大城市应该也有),如“八一小学”、“红星小学”等(前者是重庆警备区设立的,后者是第七军医大学设立的。不过那时开办子弟小学并不是部队的专利,其他单位比如某机关、铁路等大企业也有),我们院里1956年以前出生的许多孩子都曾在“八一小学”、“红星小学”上过学(包括家兄和我)。
    1965年,部队取消军衔制,也不搞特殊化,这些部队子弟小学全部关闭(连奶牛场也停办了),红星小学的学生全部并入大学旁边的高滩岩小学。
    我们住的家属区大院,虽然有围墙,但看管并不严密。即便如此,“文革”以前大院外面的那些孩子也很少进来。偶尔有胆子大的跑进来,被我们发现,就像看到异类一样,专管大院事务的军人还会去驱赶。有一次有两个不知哪里的小孩子跑进来,爬上一棵核桃树“偷”核桃吃,其中一个就被军人抓住,拽到院务部去“审问”,我们都去围观。那个孩子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畏缩地站在角落里,奇怪的是嘴唇青黑,看上去很吓人。后来才知道他们偷吃的核桃还没有成熟,才会把嘴唇染成这个颜色(可见那时的小孩子真是饥不择食)。
    那时候,我们都已经知道大院内外是两个世界,把大院外面的小孩子称为“野娃儿”。走出大院就有些发怵,只有回到大院里才有安全感。
    我们家当时有一辆自行车,父亲偶尔骑它上下班(遇到上坡路只好下来推)。他用自行车带我和家兄去大学浴室洗澡、经过高滩岩街上时,几个衣服脏兮兮的外面的小孩子一边惊喜地大喊:“洋马儿!”,一边跟在自行车后面奔跑(那情景就像今天的人第一次看到庞加迪、迈巴赫、兰博基尼一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说没有优越感那是假的。

    现在的影视剧里的部队子弟都穿军装。但其实“文革”以前并不是这样的,即使“文革”刚开始那几年,我们在重庆时的穿着打扮跟大院外面的小孩一样,不少人衣服上还打着补丁,区别只是略为整洁一点,个别女孩子家里在上海、广州有亲戚,偶尔有一、两件颜色鲜艳、款式别致的衣服、裙子。以军装为主是我们跟随部队到了上海、1970年代以后(我觉得跟“文革”不无关系,之前部队管得很严,基本看不到小孩子穿军装,等到北京那些干部子弟“红卫兵”穿上军装招摇过市,人人一身军装便逐渐成为那个年代最时髦的打扮,部队子弟自然是近水楼台)。我们穿的还都是四个口袋的干部服(大一点的孩子就穿父母的,小一点的孩子则是父母特意去换了小号的),搞得那些战士很不服气。
    起初穿军装并非为了显摆身份,而是大人因为这样可以省了买衣服的钱。时间一长,我们才把军装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群体的认同(但鞋子是例外,上初中以后便不穿解放鞋了,春夏秋三季都是白色回力球鞋或者黑色灯芯绒面的布鞋,冬季是高帮黑色牛皮鞋,后来有些人冬天把其父当年的将校呢制服穿上,但外面要罩上一件65式军服,个别人还披上一件呢大衣,那是那时冬天最神气的打扮)。只有一些女孩子觉得军装肥肥大大的不好看(尤其是裤子),夏天便穿上花裙子,冬天则在棉袄外面套上花布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尽管“部队子弟”这个群体还在,但却不再是一个“特殊群体”,远不如当年那么“吃香”了,部队大院也不再是神秘而令人羡慕的所在,有的甚至彻底消失。与很多高档住宅小区相比,如今的部队家属区堪称寒酸简陋(虽然面积并不小),当年那种比普通民众生活条件要优越很多的状态,早已不复存在。
    随着新一轮的裁军开始,又有许多部队要“军转民”、交给地方,其中就有存在了六十多年、我们生于斯、长与斯的军医大学及附属医院,部队子弟的人数,将越来越少。
    能成为一个“部队子弟”,当然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都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生的东北人,经历过伪“满洲国”统治,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解放军,都是“四野”的。“四野”是林彪领导的牛B部队,所以我也为此感到很有面子,经常跟小伙伴们吹嘘,对林彪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自己的父母曾经是他的部下,尽管他们可能都没有见过他。
    父母跟随部队从东北进山海关,一路南下,到南昌后离开原来的部队,进入第六军医大学,1954年,第六军医大学大部分人员离开南昌,与在千里之外的重庆第七军医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第七军医大学,这样他们又来到了重庆,一直到1978年转业。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69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少将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9635

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16-12-10 14: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如烟,时过境迁。大院点滴,难以忘怀
点个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050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少将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678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三等功投弹能手刺杀标兵训练能手medal53medal54medal55medal56一等功二等功

发表于 2016-12-12 12: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陆军上将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60615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

发表于 2016-12-12 13: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院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4-11-17 02: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