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照片里的故事
(二)
前几天忙着送一位当年在陕甘宁边区时毛主席为之题过词的老同志,生命的规律是任何人也不能违背的。我又在回忆我的父亲了,借在老《九纵之家》发表过的一篇小作文来表达我的怀念之情。
黎明时分朦胧中看见父亲向我走来,表情还是那样严肃中带着一丝淡淡的忧虑。
他出身在一个大户家庭(已破落),八岁丧父。那个社会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娃家里没有一个好当家的不受人欺负已经是不错的了,能兴旺吗? 在家乡念几年不知是私塾还是完小后又读了一年多初中,那偏僻的家乡已经拴不住他那对要飞翔的翅膀了,考上了北平某教会学校的留法预科班,提着个小箱子只身来到了北平。他后来对我说在北平的两年里他饱尝了世态炎凉,让他学会了人生的思考。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上,他起床后找不到他的棉袍子了,同室的一个同学也不见了。不一会儿,那个同学提着用报纸包着的几根油条、大饼回来了。对卧在床上的他说:“你也不要找了,我把它拿到当铺了当了。人总不能被饿死的吧?等家里的钱到了再买一件吧。”父亲只有苦笑的接受了现实。一段时间里他就到街上去捡废品、拿个带钩钩的绳子给人家拉车度日,据他后来对我说给人拉坡,绳子稍微松一点后面那个“掌舵人”就骂得不行(这是他第一次“半工半读”,后来的那次是在二十年后的军事学院,当然,那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半工半读”了)。 人冷了还可以跑跑跳跳,但饥饿难熬啊!一天他终于想了个能当下吃饱肚子的“好”办法。用竹条编了几个小箱子(还有库存),在外面糊上一层报纸然后用墨汁涂上去,最后再抹上一点油,提上就出门了。旧社会住客栈是先吃后付钱,他在黄昏时刻到那有饭吃的客栈去装出一副很有钱的样子,登记完房子后就放下“皮箱子”去吃饭了。等吃饱了以后就溜了。反正有那个里面塞满烂报纸的“皮箱子”做“抵押”。下次再换个客栈“行骗”。这招还屡屡得手。 但终于有一天“骗局”被人识破了。当他高兴地端起饭碗刚吃了两口,老板说,我们这店小要先付钱的。他又一次露出了苦笑说:等家里的钱到了后一定加倍给,老板夺下饭碗连踢带打得将他赶了出去。回来后觉得头上咋热热的?用手一摸手上都是血。就这样他饱一顿饥一顿的在北平学习生活了两年,直到“七七事变”的爆发那么大个北平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时,他只有寻找另一条路来实现他的抱负了。 上面那张当年他在北平上学时的泛黄的老照片,背后那用毛笔写着“民国二十六年于北平”的字迹还清晰可见,那还是我前几年回老家时一个亲戚收藏的,屈指算来已经是七十八年了。那张照片中他的眼神里已经流露出严肃和淡淡的忧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