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祖老师 于 2016-5-10 00:38 编辑
那老照片里的故事 (一)
我只认识中间坐的那位谢振华将军(基本系主任)和我父亲。
夜已深,人都睡,在这寂静凉爽的夜晚我面对着这张六十一年前的老照片又在思绪万千了......
四九年五月大上海解放后,七月军山炮团奉命南下开往浙江途中父亲接调令:调南京组建华东军政大学。以后的八年里基本都是在那为培养我军现代化、正规化的干部“学堂”里度过的(韩战期间曾到64军191师代职,师长谢正荣)。
目睹了那刀光剑影,听惯了那隆隆炮声,闻熟了那战火硝烟,从南征北战的野战部队下来到院校那只是战场的转移,据他说,任务只能是更加的艰巨。
有些朋友可能看见过我在老《九纵后代之家》里发的那张五零年八月军大一总队党代会主席团的老照片,后来我在里面又找到两位27军的老同志。算了,那些小作文都是曾经了,人不能靠吃老本,还是要立新功。尽管那些东西我都备份了。
记得一次我和他调侃:“你舒服了啊,如果当年你不调南京,那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一定会留下你的足迹。”他:“没有和当年从山东一直打到大上海的胶东兄弟们在一起赴朝参加第二次战役是有点遗憾,但后来还是和64军那些冀中籍的老同志们参加了那血雨腥风的第五次战役也是难忘了。你就不了解院校工作的繁重,在一总队时学员很多都是战功卓著的老同志,但他们从那东奔西跑的野战部队刚一下来,那个“奔跑”的惯性还是很大的。也有几个像电视剧中的那李云龙、丁伟的老同志不服管教,犯自由主义。经过说服教育后来都改正了,关键是要有耐心。
不几年后在华东军大的基础上成立了南京军事学院,一总队演变成了基本系,当时对于我军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还缺乏经验,很多都是照抄苏军的教材,还要学什么《联共(布)简史》,“摸着石头过河”是要有个过程的。从我记事时起就很少见过他(后来到卫岗上幼儿园、小学就见的更少了),他人一天也不知道在忙个啥?我妈对我说过:“他一大早出门,到天黑才回来,有时都“夜不归宿”就在那办公室里卧下了。一天就是“听课”,协调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关系,全国满到处的跑招生,重大演习还要去观摩,有几年快到国庆节时,还要每天在那学院的大操场上穿双皮鞋迈正步,排队形,说是要到天安门广场上去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还是像当年战争年代那样跑,只是腰里没有别把手枪对了。也不知道他哪儿来的那么大的精神?”
除了日常本职工作要干好外,他还在“半工半读”。当然,那种模式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他十七岁在北平上学时就已经经历过了。最终的结果是“革命生产双丰收”:一枚“金质毛主席像章”和那一张“文凭”的获得。我这里还保留着一张当年他们班的毕业照,他只给我指认了其中的一个是当年打洛阳时任“洛阳营”营长的张明,毕业后他们又共同去了海防前线。
一张老照片还引起了我那么多回忆,在回忆中我感到惭愧。由于自身不注意思想改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我已经不是“红二代”了,已经发生了颜色的变化。社会太能改变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