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坦克手 于 2017-12-28 10:26 编辑
【原创】 八一摩托队的帅哥、“假小子”
长春装甲兵技术学校(简称“长春技校”)1978年重建时,正值军委装甲兵司令部代管的“八一摩托队”遣散(淘汰)一些不适合继续当摩托车竞技运动员的队员,有些年轻些的战士运动员就分到了长春技校,我们学员3队的通信员就是这些运动员中的男兵之一。 那个通信员有着匀称的高个子,大约1米8,浓密的黑头发留的较长,白皙的“国字形”脸庞,显得十分英俊。细看一下,嘴上细细的胡子暴露出他的年龄还很小,起码没有达到服役年龄18岁。那时部队的兵不乏未满18岁的小孩子,大家都习惯并处处给以关照。 通信员平时工作主动,到各班送计划、报纸对大家很客气,见到穿“四个兜”的干部学员(我们第一期学员中有一半是干部学员)时会主动笑笑或点点头,很有礼貌,很招学员们的喜欢。 原来以为就是个城市小兵,后来才知道是从“八一摩托队”下来的战士。听说下来的战士较多,下来的原因也不少:有在训练中多次负伤的,有经训练表明并不适应驾驶摩托的,也有就是转了个弯先当运动员再下来当兵的。不知通信员是哪种情况。 有个星期天,和几个同学结伴请假进城,在校外汽车站等车,见到通信员开着电影组的摩托车,上面还有2个学校电影组的女放映员,风一样疾驶过去。看那架势,摩托车开得还不错。 那时学校才成立,配发的装备都是新的,连电影组送片、取片的摩托车都是崭新的“长江750”,正是被大家俗称为“边跨”的摩托车。 图1 长江750边斗式三轮摩托车。(网上照片)
早就知道学校电影组的几个女兵都是“八一摩托队”下来的运动员,平时只看见她们放电影,也曾看见她们开摩托车进城取片,但没有看见她们把摩托车让给我们队通信员开而自己却坐在上面当乘客,可见姐妹们体谅通信员没有摩托车开的憋屈,抽空让他摸一下车过过瘾。 等到我们乘的郊区公交车慢慢腾腾磨蹭着开进了城,当停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时,只见对面飞来1辆军用三轮摩托车,一看那车开得老快,一副想要闯红灯抢时间的架势。定定神再看,认出就是学校电影组那辆取片返回的摩托车,车上的驾驶员换成了电影组的女兵。眼见着那女兵飞快地开着摩托就要闯过路口,没想到就在车轮接近等红灯的标线时的一刹那响起了长长的一声剧烈、刺耳的刹车声,同时就看见那女兵身子努力向一边偏着以平衡转向时的离心力,一边双手推转龙头甩向一侧,脚下踩着刹车踏板整个人都快要站了起来,整个摩托车掉转车尾来了个180°原地转向,尔后稳稳得停在那里没有过线,发动机在怠速下轻轻地低声工作着,车上的女兵还一本正经地直视警察,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儿。执勤的交通警察由愤怒到惊讶再到无奈地呆在那里没反应,绿灯亮了摩托车转了个小弯一掉头又走了,警察这才指着绝尘而去的摩托车嘴里嘟囔着不知说着啥。我们在郊区公交车上倒是看了个真,大家估计是那警察惹到了女兵,也领略到了那几个从“八一摩托队”下来的专业摩托运动员都不是“打酱油”的。 事后问通信员,知道那个开车的女兵是他在“八一摩托队”的队友,在“八一队”开车就是个胆儿肥的主,时不时给你来点疯狂的小动作,没有不敢上的障碍,没有不敢做的动作,动作要领学习快,就是失误多,腿部几次骨折,不得已放弃职业运动员的梦想。 不知何时,再也不见学校里电影组里的女兵开摩托车了,可能与广为流传的长春市交警多次反映“被调戏”有关。当然,校园里也少了那道女兵开摩托的风景线了。
图2 新型军用三轮摩托车,多用于营区内巡逻和特战训练,不是主要交通工具了。(网上照片)
直至今日,这种边斗式三轮摩托车还在部队里服役,主要用于营院内部巡逻什么的小用场,也有一些特战分队使用,新闻照片也有一些训练的场景。
图3 建国初期,摩托车还是主要的快速交通工具,我军有少量的摩托部队,执行小规模快速机动作战任务。(网上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