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手脚并用捡核桃
听说前辈们在维也纳捡过核桃,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虽然超市里的核桃很多,但是买来吃就没了自己去捡的乐趣,这种乐趣会刻骨铭心。我一辈子吃过无数次核桃,留不下什么记忆,但是50多年前在上小学时捡过几次核桃,至今难忘。去剥未熟的青核桃皮,手上被染黑了,很难洗掉。未熟的核桃肉,苦涩之后会有一点甜。
老外也非常喜爱吃核桃,人均消费量还是我们的好几倍。不仅爱吃,也爱种核桃树,当然,老外房前屋后的核桃树,是不可以去捡的。野生核桃树也很多。那是要自己去找的。前辈们捡核桃的地方,不是太远,就是地点不好找。
我骑车在市区的一个偏远公园里看到很多核桃树,但是还没有熟,核桃就被孩子们弄光了。树下是石头块和被砸开的青核桃皮,手法跟我们小时候如出一辙,见了让我感慨万千,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我们大人不应该涉足。
国庆节,我们参加了帮酒农摘葡萄活动,双边大使馆组织的。我找到了捡核桃的好地点——葡萄园。维也纳城外葡萄园很多,园里核桃树也不少,农民收获完葡萄和核桃后,树上总会剩下一些晚熟的核桃,树下草丛里也有不少核桃,农民不要了。就像收葡萄,农民只要中下层的葡萄,最上一层的,农民是不要的,任其烂掉。去捡这样的核桃,跟捡野果一样有趣。去秋游的老外,也在园里捡核桃。
深秋的一个周末,我们第一次去捡核桃。汽车在葡萄园里的机耕路上转着,核桃树长在路边,因为它的叶子颜色很淡,很远就可以看到。很快,我看到了核桃树,心里一阵激动。汽车刚开到树边,就听到车轮下传来几声清脆的,碾碎核桃的嘎嘎声,这声音太让人振奋难忘了。我急忙刹车、开门、跳下车,白花花的核桃肉都碾碎了,散在车轮后的路面上。旁边还有一些完好的大核桃,浅黄色的壳子,非常的亮眼。我来不及的弯腰捡核桃,向“领导”大声喊着:“快来,快来!有核桃啊······”
路面上的核桃,一目了然,两个人一下就捡完了。我们转移到树下草地,核桃开始和我们捉迷藏了,除了少数的可以一眼看到外,核桃们都躲在草丛里,看你有没有本事找到。你非要拨开草才能看到,有时拨几下,一个也没有,有时一拨开,会有几个核桃呆在一块,给你一个小惊喜。捡核桃的乐趣就在于,不断的寻找、发现、收获。令人兴奋欣喜的成就感,让你欲罢不能,捡了还想捡。不知不觉,我的两个裤子口袋和两个手里,已经塞满了,我才恋恋不舍的回车里拿朔料袋,前后耽误不到一分钟,就是停不下来。
在草里捡核桃,两只手要吃点苦,容易被刮倒、刺到。不过高兴时也不在乎。还有,老弯着腰战斗,确实坚持不了多久,过60岁的人了,总要不停地站起来,直直腰,歇一歇。我又不想浪费这几分钟,就站着用脚代手找核桃,一代就带来了灵感,何不用脚来找?我一试,很管用。只要脚板感到有核桃了,再用手捡,又快,手也不会被刮,腰也不酸。鞋还可以搓掉核桃上残留的褐色外皮,优点多多啊。
新发现使我洋洋得意,正要显摆一下这项新技术,一抬头,“领导”在另一棵树下站着,也在用脚找,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我又想表示一下绅士风度,把核桃多的地方让给“领导”,她根本不领情:“去,去,去!”并把战果亮出来,“看我的!”满满一袋了,足有五、六斤,比我还多。我不敢“轻敌”了,决不能输给她。
捡核桃给了我们乐趣,也给了我们新见识。核桃是越光亮的越新鲜,颜色暗淡的,尾部有黑色小眼的,轻的,多半已经生虫变质了。核桃并不是越大越好,有的大的,果仁不大;有的小的,果肉很饱满。我们还捡到一些被松鼠吃空的核桃,完整的外壳上仅有一个小孔,比绿豆还小,很圆,象机器打的孔。我是第一次见到,很想亲眼看看松鼠有何等神通,从如此小的孔里吃空了整个大核桃。
我们早知道松鼠爱埋藏食物,留在冬天吃。可是我在草丛里发现了一个暴露在地面上的核桃储存点,太奇特了。核桃们被非常整齐地高高摞成一个圆锥形的核桃堆,共有四层。“领导”惊讶地叫起来,追问是什么动物弄的?我也不知道,随口应了一句是松鼠。“领导”一听,就不让我动这些核桃。但是这一斤多的核桃太诱人了,我最后还是一锅端了。“抗旨”的代价是我的形象受到重挫,团里很多的人都传开了,残忍的老黄把小松鼠过冬的口粮也枪走了。冤枉啊!假定是小松鼠,只有地下粮库满了,才会堆放在地面,当然是过剩的冬粮。过剩,取之无碍也。我最遗憾的是当时没拍下照片。第一次捡核桃,我们的战绩是二十多斤,让我们兴奋了两天。
捡了几年核桃,看过奥地利很多村庄的核桃树,我发现这里的核桃品种太少了,都是同一种厚壳的圆核桃,欧洲很多国家的核桃也是这样。哪里像我们国内的核桃,有椭圆的,有一头圆一头尖的,有麻皮的,还有纸皮的,老外的核桃跟我们比起来差远了。
双边商务处的前辈告诉我,欧洲的核桃是比不上中国的。但是美国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就把拥有2000年核桃种植历史的中国,完全挤出了欧洲核桃市场,中国用低于美国近一半的价格,也无法阻止美国牢牢占据核桃出口世界第一的宝座。20年胜过2000年,靠的是机械化。美国核桃已经像种小麦一样,大面积,机械化,连人工都难干的收摘核桃也实现了机械化,机械手钳住树杆一摇,核桃就下来了。奥地利在田边地头种植的传统农业核桃,根本无法和美国的工业核桃相对抗,只能告别超市,从家果沦为野果或者半野果。
中国的核桃不应有这样的可悲的结局。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伊朗,是核桃的故乡。两千年前,核桃移民到农耕的中国,世界的核桃爆炸式的大发展,因此有了一次延续千年的辉煌。在工业化的美国,核桃又完成了一次了不起的飞跃。在核桃文明的长河里,下一次的飞跃会是什么样子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