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馕有瓜有歌舞 西域边陲过八一 山东的那个黑小子
明天就是建军87周年了,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回想自己当兵时过八一建军节的往事,今天就与兄弟姐妹们分享我1次特别的建军节经历。
2012年盛夏季节,驻守西域边疆的某单位换装不到半月就要实弹射击,单位领导心里没底找到我,请我务必前往协助完成这个任务,实现当年换装即形成战斗力。我于2000年去过该单位,后来一直都有联系,自然痛快应允。
这次进疆与2000年乘火车转汽车辗转多日的情况不同,进疆的交通已经很方便了,飞机有从上海直达南疆喀什的,半天就到;也可以在乌鲁木齐转机前往,也就大半天到达;而后乘车出喀什去该单位。
在该单位先后待了1周左右时间,协助他们完成任务之外,少不了观赏沿途戈壁、荒漠,高原、雪山,沙漠、绿洲的别样美景,体察维吾尔、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风情,品尝极具新疆特色的伊斯兰美食。恰逢八一建军节期间,吃着驻地周围村庄少数民族群众送来的哈密瓜和馕,又碰巧参加了一场由驻地政府领导率县文工团来部队演出的文艺慰问晚会,观看了原汁原味的新疆少数民族歌舞,真是有馕有瓜有歌舞,过了一次别具风格的建军节。
一、就着哈密瓜吃馕
在各种新疆美食中,无论烤全羊、羊肉串、烤肉、手抓饭、大盆鸡、拉条子等多么美味诱人,但都只适合在饭店或在家食用,真正适合战时携带,便于野外就餐的唯有馕,而就着哈密瓜吃馕是在新疆地区夏秋两季野外训练最有营养、最好吃的食品之一。
1.馕
馕,不是酒囊饭袋的囊。“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细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在内地看见的馕,是改良后的馕,直径较小,但仍是四周的边较厚中间薄并有花纹,稍微发酵的圆形烤制面饼,除面中掺有作料孜然,有种异样的特殊味道,其它均与我们的烧饼相似,但品种绝对没有新疆丰富。
馕是新疆各少数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
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酵即可烤制。添加羊油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未等佐料拌馅烤制的是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
馕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面饼形状、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称也就不同。
《突厥语大词典》中提到11种馕,1984年出版的《维吾尔族食谱》介绍20种馕。其中几种较为典型的有:
(1)“艾曼克馕”
“艾曼克馕”直径可达500毫米,成为馕中之王,每个要用1千克~2千克面粉,中间薄而脆,边沿厚而软,中央戳以花纹。
图1 中间薄而脆,边沿厚而软,表面洒满芝麻,中央戳以花纹的艾曼克馕”(图中最大的),一般直径可达半米。
(2) “巧莱克馕”
“巧莱克馕”现称“托喀西馕”,其大小如一般茶杯口,厚约1厘米,是加工最精细的小圆馕。
(3)“告尔丹馕”
“告尔丹馕”是“巧莱克馕”中最厚的馕,直径约10厘米多,中间有小窝,汉族人称之为“窝窝馕”。
图2 类似窝窝头的“告尔丹馕”,完全发酵的面饼,比较适合内地人的日常口味。
(4)油馕“埃特买克”
“埃特买克”指熟得很好的油馕。这种馕一般都是用发酵面烤制。
(5)油馕“琵斯凯其”
“琵斯凯其”油馕是用死面揉入清油或羊油,擀薄后烤制而成,《突厥语大词典》称之为“琵斯凯其”,现代维吾尔人称之为“喀克齐馕”和“比特尔馕”。
(6)油馕“喀特玛馕”
“喀特玛馕”是一种加工更为精细的死面馕,用一层面一层油拧在一起擀薄后烤制,现代维吾尔人称之为“喀特玛馕”,《突厥语大词典》称之为“亚哈馕”。
“喀特玛馕”多用于节日喜庆时招待宾客,把肥羊肉切碎,加上油、盐、洋葱和一些佐料,然后包在发酵的面里烤制成肉馕,现代维吾尔人称“阔西馕”。
(7)“甜肉馕”
“甜肉馕”是把肉煮烂后,掺酥油和糖,再煮得变稠,然后和面烤制的馕。《突厥语大词典》有介绍,现在一般市面不曾见到,它在馕的表面抹一层冰糖水,烤熟后表面亮晶晶的,现代维吾尔人称为“酉克曼馕”。
(8)不经烤制不是馕
在新疆尤其是南疆乡镇赶“巴扎”(相当于内地北方赶集),当地人看见内地人来看他摊子上的馕时,总要特别强调他的馕是在烤坑中烤制出来。因为他们认为,不管是什么馕,只有在烤坑中烤制出来的才叫馕,反之,即使形状类似,也不能称为“馕”。
以此标准衡量网上各路美食家晒出来的“自家馕”,仅此1条就能“拍死”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作品。真不忍心,也没办法啊,标准是人家定的。
图3 烤坑内正在烤制的馕,烤坑的形状和内地的烧饼炉子相似,烤制的原理也相似。
实践证明,完全发酵的窝窝馕(“告尔丹馕”)比较适合我的口味,像是烤馒头。而肉馕、油馕因都是羊肉、羊油,不太适合大多数内地人的口味,不经长时间适应难以品尝。
2.哈密瓜
新疆地处欧亚腹地,气候干旱,光源丰富,并有高山雪水灌溉,地理和气候条件极有利于各种瓜果生长,因此新疆的瓜果一般都多汁、甜蜜、富有营养,尤其是哈蜜瓜,味道香甜口感脆,果实硕大外形美,又以哈密所产最为著名,故称为哈密瓜。
图4 哈密瓜
哈密瓜在维吾尔语中称“库洪”,源于突厥语“卡波”,意思即“甜瓜”。但现在新疆无论哪个民族都称其为“哈密瓜”,即使是在偏远边疆的路边瓜摊上,少数民族小贩也用半生不熟的新疆腔汉语吆喝着“哈密瓜,哈密瓜,不甜不要钱”!
哈密瓜有“瓜中之王”的美称,含糖量在15%左右。除鲜食外,还可制作瓜干、瓜脯、瓜汁。
(1)哈密瓜的营养成分
哈密瓜每100克瓜肉中含有蛋白质0.4克,脂肪0.3克, 钙14毫克,磷10毫克,铁1毫克,还有苹果酸、果胶物质、维生素A、B、C,尼克酸等元素。其中维生素含量比西瓜多4至7倍,比苹果高6倍,比杏子高1.3倍。其中铁的含量比鸡肉多2 倍~3倍,比牛奶高17倍。不要小看这1毫克铁,它对人体造血功能和发育有很大关系。
(2)哈密瓜的用途
哈密瓜的瓜蒂、瓜籽可入药治病,瓜皮喂羊能促肥增膘,瓜籽做的精油富含药用、美容、保健、生理活性,采取纯物理、冷榨方式精制而成。哈密瓜籽做的精油色泽金黄,滋味清香,还有令人愉快的水果滋味,充分保留了瓜籽中独有的药用、美容、保健营养成分不受破坏,具有超强的抗氧能力。
(3)哈密瓜可食用1整年
哈密瓜不仅新疆哈密有,其实产地遍及全疆,而南疆的哈密瓜品种很多,有的还带有淡淡的奶油味,尤其诱人。
一年之中,哈密瓜从早熟夏瓜到晚熟冬瓜有180多个品种及类型,可以一饱口福的时间期限很长。尤其是晚熟的冬瓜耐贮存,可以放到来年春天,味道仍然新鲜。这样,几乎能接上新瓜上市,一年四季吃哈密不是传说。
(4)新疆人切瓜的方法与内地不一样
新疆人切哈密瓜是纵向片,不是内地先一刀劈两半,而后每半个瓜再切成三角形分开。这与内地大不一样,但的确是个好方法,瓜瓤留在瓜内,瓜汁不粘手,薄薄的瓜片便于手拿嘴啃。
图5 新疆人片哈密瓜的方法是纵向片。
3.哈密瓜和馕的最佳吃法
单独吃哈密瓜是将其当做水果吃,就着哈密瓜吃馕就是将其当做下饭的菜,就像内地人裹着油条吃烧饼一样,新疆人夏季一般是这样吃。
就着哈密瓜吃馕,一口哈密瓜一口馕,哈密瓜的甜汁和着馕的干粉,又甜又香,又脆又糯,一种特殊的味觉和口感,难以形容,有待《舌尖上的中国》的编剧们去发掘。
但从军人的角度看问题,战时野外就餐有哈密瓜和馕就行,就着哈密瓜吃馕,即补充了粮食又补充了水分,既有粮食又有菜,既有主食又有水果。哈哈!
二、观看少数民族歌舞
1.西域边陲的“高原劲旅”
我去的那个单位是我军最西北角上唯一的野战师,其前身是红军时期湘鄂赣的红六军团发展起来的部队,其现在的作战方向明确,作战任务明确,战备程度极高,装备历来是西北部队最好、最先进的,明显就是为印巴次大陆上的“阿三”准备的。
该师3个步兵团都是原来第2军的部队,是在红六军团以及后来的三五九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悠久,南征北战,英勇奋斗,屡建战功。1949年冬徒步进军南疆,1950年又徒步登上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天山、冈底斯山。在守卫边防,巩固内卫治安的斗争中多次参战,良好地完成了战斗任务,该单位的光荣传统是特别能战斗、能吃苦、讲团结、守纪律。
该部队有著名的“进藏先遣英雄连”,周总理生前表扬该部是“高原劲旅”,换装07式军装之前他们师自制的臂章上就标有坦克和“高原劲旅”字样。
图6 该师“高原劲旅”臂章,蓝底黄边白字红色军徽,雪山和坦克,一看就知是一支完全机械化的重装部队,是要用在雪域高原的拳头部队。
面对同区兄弟师的“天山雄狮”臂章,该部队总是强调自己的“高原劲旅”是已故周恩来总理表扬的。同时,也不忘讥讽兄弟师的“天山雄狮”是自封的。
图7 兄弟师“天山雄狮”臂章,土黄色的底子,土黄色的狮子,土黄色的稻穗,土黄色的字,雪山上隐含白色的“天山雄狮”字样,也暗含其活动区域的局限。该部早于“高原劲旅”换装机械化,但由于区域位置而逐渐落后于“高原劲旅”。在我看来,这两支部队相互较劲是“争第一,抢头功”的优良作风具体表现,都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只不过先后顺序暂时掉了个个而已,真正打起仗来,还是要比谁的仗打得好来论英雄。
2.建军节的慰问演出
建军节看演出几乎成了部队的惯例,在基层单位当兵时看到团里的战士演出队的演出就是最高级别的演出,一般是看本连自己组织的“兵演兵”,看驻地周边“大”单位来演出或者来联欢,看驻地公社小剧团演出,看驻地县剧团演出等。
我在山西当兵期间,建军节主要是看电影,看驻地公社业余剧社演出地方戏,看县剧团演上党梆子,也看过坦克9师宣传队的京剧“沙家浜”,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马玉涛等人组成的小分队演出及马玉涛演唱的著名歌曲《马儿啊,你慢些走》。野营训练到内蒙朱日和如果赶上建军节,能看到四子王旗“乌兰牧骑”的少数民族歌舞演出等。那次去新疆出差,能在南疆这祖国的西域边陲小城疏勒县过八一建军节并观看县文工团的少数民族歌舞晚会是缘分,是幸运。
疏勒县文工团一水的少数民族姑娘、小伙,无论歌舞都具专业水平,整台演出极具民族特色,是在内地难以看到的文艺演出。
需要说明,观看演出时只顾照相,没有仔细听清楚主持人的报幕,歌舞的名字都没有明白;照相的机子不错,我的技术不好,相片的质量不高,只能满足有图为证的基本需要,请战友们包涵。
下面用图说话:
图8 演出的开场舞蹈和致辞,热烈、奔放。可以看见悬挂的横幅是“热烈欢迎疏勒县文工团慰问演出”。当地的文艺团体不叫歌舞团什么的,而是叫文工团,还是几十年前部队的叫法,听着就亲切。
图9 男女报幕员,现在叫做主持人。小伙子是维吾尔族,其他演员各民族都有。姑娘的汉语水平最高,虽然唱歌、跳舞都没有她,但汉语好就行,就能当主持人。
图10 男女声表演唱,连歌带舞,部队战士演出队的笵,那个没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一副好嗓子,一开口就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姑娘的腔,华丽的异国腔。其他人都是伴舞,2个主持人也能舞几下。
图11 男声独唱,唱歌的小伙子是当地著名歌星,人帅、歌靓,连着唱了好几首也下不了台,唱的有军歌有民歌,最受部队干部、战士欢迎的还是新疆腔普通话的军歌。
图12 乌孜别克族舞蹈,符合乌孜别克族舞蹈多为女子群舞的特点,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每一乐句结尾时均突然停顿,是乌孜别克姑娘含蓄而热情的风采表现。舞蹈以点步走、错步、拍手、跺脚、颤抖前肩、弯腰等动作为主,更不乏面部表情,其眼睛、眉毛的表演尤为动人。舞姿舒展,韵律突出,富有雕塑美。
图13 柯尔克孜族歌舞,这是双人舞,舞步变化多样,基本步伐以跳跃为主,另外还有碎步、蹉步、移步、跺步、转身、拉手、翻滚、上蹲、曲膝、两臂上举、手掌抖动等。柯尔克孜舞节奏快,热情奔放、情感细腻、舞姿优美、风趣滑稽,具有浓厚的高原乡土气息。
图14 塔吉克族歌舞,像是带有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中的剧情,男舞者像是解放军战士克里木,女舞者像是种葡萄的姑娘阿娜尔罕。这是葡萄成熟而又传来克里木立功喜报的场景,也是爱情成熟的结果。“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多么诗意的境界。
关牧村演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维吾尔族歌曲,可这是塔吉克舞蹈,可能是文工团自己改编的,反正意思都一样,当兵的惹人爱,兵哥、兵妹们都爱看这样的歌舞,一个劲的鼓掌,尤其是那随着剧情掐着点的鼓掌和会意的笑声,“点穴”般让人浮想联翩。
塔吉克族舞蹈具有快速、熟练的特点,节拍为7/8拍,由3/8单拍加4/8双拍组成。单拍活泼、跳跃,双拍平稳、有力,为塔吉克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塔吉克族歌舞传统形式多以双人对舞为主,男女对舞,由男子请女子对舞,两人徐展双臂,如双鹰盘旋翱翔;节奏渐快,互相追逐嬉戏,又如双鹰起落;继而急促相靠,骤然闪开,由低到高做拧身旋转。舞到高兴时,台下有少数民族连的战士带头和着节拍高呼“消乌巴,消乌巴!”(加油,加油啊!)助兴,其他干部、战士随之加入进来,掀起一浪又一浪的高潮。
图15 闭幕时,政治处少数民族干事(高个)和副主任(矮个)上台表示感谢,并和全体少数民族演员合影留念。这是,仔细看看刚才舞蹈时没有看清楚的姑娘和小伙,真是个个青春靓丽,远比那些“车模”、“房模”什么的漂亮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