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老兵遗墨》
(二)
2、坚强的父亲
父亲,一九零九年四月五日酉时,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大同乡刘家沟村。兄弟二人,父为老二。父幼时在爷爷教育下,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鼓励下,读了十二年书,还通点英文。但因找不到出路,只得随爷爷操持农田,炼成一把好手。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立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工作,从事抗日革命活动。先在本县岿山区,担任区委组织委员,后任区委副书记。 一九四九年四月随军南下,任中共江苏省吴江县云泽镇镇委书记。以后又先后担任过县委纪委书记、苏州地委党校组织科长、昆山县农大校长兼书记等职。 他有三个特点: 一是,坚定沉着。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一九四九年底,他去农村工作,返回镇里途中。有坏分子趁夜冲来,要他以后”老实点”,他坚决表示:“共产党员没有这规矩!”结果被坏分子打了一枪。此后,他照常工作,毫无胆怯之意。 二是,乐观态度。“文化大革命”时,有人把他打成了“历史反革命”他拒不承认,遭到多次批斗,最后还是被关进“牛棚”长达一年有余。他说:“真理必将战胜谬误”。直到一九八九年,才进行了彻底平反。 三是,坚韧勤奋。父亲不论干什么,都是持之以恒。他锻炼身体,一直到晚年从未间断。他曾说:“我为什么能这么长寿?一条重要原因就是锻炼身体从不间断。 我很敬佩他---我的父亲,也要学他的样子。 父亲,于二零零四年七月十六日晨,病逝于江苏省昆山市,享年九十六岁。停止呼吸前还告诉我弟弟:“我死后,不要惊动你哥哥,他身体也不好!”。
3、慈祥的母亲 母亲原来叫刘宋氏,家乡成了共产党员领导的解放区后,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母亲,一九一零年六月,生于山东省牟平县磨山乡宋家村。因为,我是老刘家父辈们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我母亲因为解决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任务”,十分高兴,对我也溺爱备至。因此,尽管她因为营养欠缺,奶水不足。也能千方百计地满足我的营养需要,变着法的让我吃饱喝足。所以我一直是村里的“大胖小子”。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心地十分善良。当有人带孩子来讨饭的时候,她宁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自己手里的一块地瓜,送到那人的手里。她也心灵手巧,不论父亲买回块什么样的棉(粗)布,她都能做出像样的衣服、裤子或鞋子。她擀的面条,在邻里中名气十足,连我父亲已九十六岁时,还常向他的大儿媳妇(我的妻子),夸我母亲擀的面条,怎么怎么好吃。 我母亲也心胸宽阔。在苦难生活中,她始终期盼着我们的生活会转向富裕。在我和父亲离家参加革命后,她也能和我爷爷一起,撑起一家的生活重担。 不幸的是,一九四六年春。母亲在生我小妹妹时,患产褥热,因无钱治疗,不幸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她一生养育了五个子女,其中,除幼年时病亡一人外,三人参加了革命队伍。 母亲逝世后,家里曾派人通知过我,因为我当时有军务在身,未能回家。几天后,我请假回家,妹妹告诉说:“妈妈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别告诉你哥,别让他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