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志正国医大师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据说,路老是北京各医院中目前还在出诊的最年长的一位大夫。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还是另一个传说——路老有着9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每年路老都会体检,检查结果都是一样,所有数值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所有的结果都是“未见明显异常”,血管弹性跟四五十岁的健康男性一样。
熊掌虽好不敌粗粮长寿经NO.1
现在的人,有了钱不知道怎么花,也不知道怎么吃。
中医理论博采众长,尤其是儒家,像孔子说的“仁者寿”,孟子推崇清静无为。所以我的长寿经验第一条就是心平气和、无欲无求。
我现在惟一追求的只是学问,总感到学问不够,每天都要读书读报,还要读许多医学方面的书,前几天还专门去北师大的书店买了些书。
无欲无求比较难做到。人都愿意吃好的,连孟子都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过去吃过熊掌,是好吃,感觉比炖鱼可好吃多了。但是再好的东西,不能都吃,也不能多吃。现在物质丰富了,在家吃饭,家里人总是问我饭菜“好不好”,每次我都说:“很好了、很好了。”
我每周至少吃两次粗粮,一次是棒子面的发糕,一次是玉米面或别的杂粮做成的面茶,很喜欢喝。
晚上喝稀一点的粥,现在家里有搅拌机,各种杂粮比如豆子、小米放在一起搅拌后熬粥,非常方便。晚饭一定要吃七八分饱,胃不和则卧不安。
甘能让人满长寿经NO.2
生活条件好了,再加上中国传统的尊长敬老的传统,给老人安排的饭食是越来越好。好东西面前,往往控制不住食欲,一不留神就容易吃过头。要把握一个原则“粗细好坏”都要吃,但都不能过。
粗细好坏中的“坏”,其实就是指的是“肥甘厚味”的饮食,这些大鱼大肉会增加老年人的消化负担。甜食尤其要尽量少吃。
“甘能让人满。”甜的东西吸收很快,所以开始吃饭时不要吃甜的。你看中国那个八宝饭,都是最后再上。吃水果也一样,饭后待会再吃。
每天进餐三片泡姜长寿经NO.3
我坚持吃了40多年的姜,每天进餐的时候吃两三片醋泡姜。
姜中含有姜辣素,有健胃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助于消化。先圣孔子有句话“不撤姜食”,孔子活了73岁,在那个年代绝对是长寿的了,我想与他“不撤姜食”的饮食习惯有关。
姜性辛微温,辛能散,温能祛寒,我开方经常用姜作为药引。
此外,姜皮能治浮肿,干姜治胃病,炮姜能治妇科病……
家人每次会买几斤姜,切片或切丝,然后用醋泡着吃。醋本身有活血的作用,还能够祛除姜本身的辣味。
吃姜有几点要注意,“不撤姜食”后面还有一句——“不多食”,一次吃几片就够,或切成细丝和姜末拌于凉菜中,有和胃降气,增加食欲的作用。吃太多则会导致胃热。老年人如果咳有泡沫的白痰,可以吃姜,但是痰黄、干咳或无痰的,就不要吃。
当然凡事不绝对,比如你要是受凉了,或者晚上散步时出汗着凉了,喝点姜糖水,一出汗,病可能就好了。
不能以酒为浆长寿经NO.4
《黄帝内经》里劝说人们,不能以酒为浆,喝酒像喝汤一样,那就糟了。过去我一点酒都不喝,但是年龄大了,手关节容易僵直,所以开始喝一点黄酒。黄酒能够增加血液循环,降低关节僵硬程度。一般我每天喝一杯,而且是晚上喝,白天上班是不会喝的。我喝黄酒有个特点,不喝纯的,而是自己“勾兑”一下,每杯酒加1/3的热水,这样既温了酒,也降低了酒精的浓度。
我爱喝茶,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喝不一样的茶。比如春天会托安徽的学生捎些带春芽的绿茶,有生发之气。上午喝绿茶使阳气上升,下午喝乌龙茶健脾消食促进消化,晚上喝普洱茶,能够护胃养胃而且不会影响睡眠。
喝茶一定不要浓,泡了两三次后,没有香味就要换了。浓茶中有大量的鞣酸,对大便有收敛作用,尤其不适合老年人喝。说起茶的作用,还有一个典故,古代科举考试时,传说考生事先都会用茶叶水洗手,使得手更加柔软,更适合握起毛笔写字。不过这个没有考证,只是说来听听吧。
走300步再练八段锦长寿经NO.5
运动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为什么一定要用跑步机,要去举哑铃。我们的《诗经》里早就说过,中华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手舞足蹈就是一种锻炼啊,挥挥手、跺跺脚,只要你坚持,找到自己的锻炼方法,就可以。
我每天早晨起来后,外面若没有风,就到院子里去走两圈,如果有风,就在屋子里走300步。然后再练半个小时左右的八段锦,以外动四极,内养脏气,保持充沛的精力。
晚上我会看看新闻,接受“时事教育”,新闻看完基本就不再看电视了。有时也会看看京剧,我不喜欢听西方的打击乐,那会让人感到紧张。
有一个挺有名的作曲家来找我看病,他很焦虑,当时我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是搞音乐的。我跟他开玩笑,我们中国搞音乐的人可都是长寿的啊。他说不,外国很多作曲家30多岁就不在了。我说,你得多研究研究中国的传统音乐,像高山流水。去年,他的朋友拿着一本他写的书来找我看病,说这位作曲家的身体现在已经很好了,他的书中专门有一章《向传统致敬》,他很感谢我的建议。
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