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 西北: 1.29 米脂县吕家沟旅以上干部会议,讨论春季攻势和转入外线作战。 2.17佛古原旅以上会议,部署宜川“围城打援”战役; 2.24 我3纵许光达、孙志远部、6纵罗元发、徐立清部包围宜川,1纵贺炳炎、廖汉生部、4纵王世泰、张仲良部进至瓦子街集结,待机打援,2纵王震部向宜川进发; 2.26 敌整编29军刘勘部经瓦子街增援宜川; 2.29 我1、2、3、4、6纵围攻瓦子街; 3.1 总攻瓦子街,1纵358旅714团2应6连被誉为“硬骨头6连”; 3.3 攻克宜川,歼敌2.94万。 3.23 中央机关离开陕北,渡过黄河到华北,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为时1年零5天。4.13到达城南庄,5.27到达西柏坡。 3.4 ~ 4.11 黄龙山麓战役,歼敌3千余人,敌行动谨慎,兵力集中,我未达歼敌目的。 4.13 马兰镇旅以上干部会议,部署西府战役; 4.16 ~ 5.12 西府战役 4.16 我军主力西进; 4.22 ~ 4.26 包围并攻克宝鸡,4.28 我军主动撤出宝鸡; 4.21 解放延安,4.25 解放洛川;歼敌2.19万余人,我军减员1.49万余人,其中伤亡6566,失散、被俘、逃亡8407,后归队2500,未能完成收复陇东之目的,特别是6纵教导旅损失较大。 3.7 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徐向前组成临汾前指,指挥8纵、13纵、太岳、晋绥军区独立3、7旅共5.3万余人,发起临汾战役。(见华北部分) 6月晋中战役(见华北部分) 7月组建7纵,彭绍辉、孙志远。 8.8 ~ 8.22 澄(城)合(阳)战役,歼敌9千余人。 9月前委在合阳县雷家庄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确定秋季荔北作战方针。 10.5 ~ 10.17荔北战役,歼敌2.5万余人,我军伤亡9653人。 11.14 ~11.28 冬季战役,歼敌2.5万余人。 华北: 1.7 晋察冀6纵攻击保定。 1.11 我3纵攻击涞水; 1.12 我3纵郑维山部庄曈之战,全歼号称“虎头师”的新编32师,歼敌7千余人,击毙师长李铭鼎,致使敌35军军长鲁英麟自杀。 3.20 ~ 3.24 我军挺进察南,攻占阳高等5座县城; 3.25 ~ 4.10 出击绥东,此两战歼敌1.8万余人,我军伤亡 3.5千余人。 4.20 ~ 5.24 解放应城。 2.21 ~ 2.23 冀城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部署打临汾, 3.7 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徐向前组成临汾前指,指挥8纵、13纵、太岳、晋绥军区独立3、7旅共5.3万余人,发起临汾战役; 3.10 ~ 5.18 攻克临汾,歼敌2万余人,我军伤亡1.5万余人。 4.13 中共中央到达河北阜平城南庄。 5.9 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委薄一波,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 1兵团:徐向前,8纵:王新亭、张祖谅,13纵:曾绍山(未到)、徐子荣,14纵:韦杰、甘渭汉; 2兵团:杨得志、罗瑞卿,1纵:唐延杰、王平,2纵:陈正湘、李志民,3纵:郑维山、胡耀邦,4纵:曾思玉、王昭,6纵:文年生、向仲华,7纵:孙毅、林铁,总兵力42万余人。 热西、冀东、保北战役: 5.13越过平绥路,3纵攻击上、下店,全歼敌142师2个团,我军伤亡3千余人; 5.29~ 6.2 攻克平泉、建昌; 6.6我3纵扭击战,扭住敌94军、暂3军; 6.20进攻北古口未克; 7.15~ 7.16 保北战役打响,2纵克涞水、徐水,6纵克定兴,7纵克新城。该战役歼敌3万余人。 晋中战役: 6.11我独3、7旅攻克高阳镇; 6.19我8纵、13纵攻克子洪口要塞; 6.20我8纵歼敌阎锡山“亲训师”72师; 6.24攻克北营村、张兰镇,晋中战役第一阶段结束,歼敌1.2万余人,我军伤亡4千余人; 6.30我13纵攻克白狮岭要塞; 7.2徐帅部署“前牵后逼”战法,诱歼赵承授集团,敌33军主力进攻董村; 7.6包围赵承授集团于太谷以北之大常镇、小常村、西范村、南庄地域; 7.7我8纵攻克杞县; 7.10 总攻赵承授集团33、34军之大小常村; 7.16 活捉赵承授,歼敌正规军7万余人,非正规军3万余人,解放晋中灵石、杞县、汾阳等14座县城。 9.8 ~ 9.13 中央政治局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9月会议”,各解放区汇报工作,华北议定围攻太原。 10.5 ~ 10.16 太原外围战,歼敌2个师又3个团; 11.12攻占东山,歼敌1万余人,我军伤亡8.5千余人,策划黄樵松起义失败; 1949年4月24日总攻太原,解放太原。 1949.1.15华北1、2、3兵团改为18、19、20兵团,共23.8万余人,直属中央军委总部: 18兵团:徐向前,60军:王新亭,61军:韦杰、徐子荣,62军:刘忠、袁子钦, 19兵团:杨得志、罗瑞卿,63军:郑维山、胡耀邦,64军:曾思玉、王昭,65军:邱蔚、王道邦, 20兵团:杨成武、李井泉,66军:萧新槐、王紫峰,67军:韩伟、旷伏兆,68军:文年生、向仲华。 7.23 为配合东北我军辽沈战役,华北组建西进兵团,准备出击绥远,晋察冀6个纵队组成2、3兵 团; 9.5杨成武率3兵团向绥远开进,杨得志率2兵团进攻密云、通县,开始配合东北作战; 9.24我3兵团克凉城、林格尔,孤立大同; 9.26 攻克集宁;10.9 攻克兴和;10.16 攻克陶林,歼敌6.5千余人,包围归绥; 10.23 解放包头。 11.18 东北我军开始入关,到12月入关5个纵队; 11.24 为在辽沈战役之后滞留傅作义部于华北,中央军委命令撤围归绥。 11.27 平津战役开始: 11.29华北3兵团包围张家口,傅作义令35军军长郭景云增援张家口; 12.3 ~ 12.5 我军攻克密云,歼敌6千余人,我军伤亡1.5千余人; 12.6 军委严厉批评杨成武、李天焕之3兵团放35军东撤事,急令杨罗耿之2兵团在新保安截住35军; 12.8 我3兵团4纵12旅占新保安,敌35军进攻,我军主动撤出,将35军包围; 12.9 敌16军、104军安春山部西援新保安,因与郭景云有隙,增援不甚有力; 12.11 我东北4纵程子华、黄志勇部歼敌104军1.3万余人,控制怀涞、南口、昌平; 12.21 我东北、华北野战军将华北敌军50余万人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孤立点; 12.22 攻克新保安,歼敌1.6万余人; 12.23 攻克张家口,歼敌5.4万余人; 1949.1.15 攻克天津,歼敌13万余人;1.22北平和平解放。 中原: 2.18陈赓、谢富治提出打洛阳; 3.5华野陈士榘、唐亮兵团3纵、8纵和陈谢兵团4纵、9纵向洛阳运动; 3.7华野3纵和晋冀鲁豫4纵主攻洛阳; 3.11 陈士榘部署总攻,3.14 攻克洛阳,歼敌青年军206师及保安部队2万余人,我军伤亡6千余人,这是华野与陈谢兵团联合作战的战例。 3.17我军撤出洛阳,胡琏18军11师、38师进入空城。 3.26~ 3.29 刘邓部1纵、11纵进攻阜阳,未克; 4.1胡琏、邱清泉增援阜阳,我军1、2、3、6、10、11纵西移、北移。 5.2~ 5.17 陈赓部发起宛西战役,歼敌2万余人,我军伤亡559人; 5.28 ~ 6.3 刘邓部发起宛东战役,歼敌6千余人,实现牵制胡琏18军,掩护粟裕兵团南下之目的,但未能消灭张轸集团。 7.2 ~ 7.16 襄樊战役,攻克襄阳、樊城等城镇,歼敌15绥靖司令部、104、164旅全部,163旅大部,共2万余人,我军伤亡3.7千余人; 刘邓表扬6纵17旅李德生部出力最大,批评6纵54团(18旅旅长肖永银、54团团长郝祖耀)不团结,为抢夺俘虏战利品,杀伤陕南部队政教以下7人、桐柏部队18人,桐柏部队副司令孔庆德将部队撤出城外,避免了火并。 7月到9月底三阶段整党整军。(第一阶段1- 4月,第二阶段5 - 6月) 8.7 宝丰团以上干部会议。 10.18 部署打郑州,陈锡联指挥1纵、3纵为东集团,陈赓指挥4纵、9纵为西集团。此为中野独立攻击大城市。 10.22~10.24 攻克郑州,歼敌12绥靖司令部、40军军部,106、268、39师各一部,共2万余人。 11.6淮海战役开始: 11.12~ 11.15 中野3纵攻克宿县,歼敌1.2万余人; 11.18阻击黄维兵团增援徐州; 11.23中野陈赓4纵南坪集阻击18军; 11.25~11.27 中野将黄维兵团压缩包围在双堆集,11.27 廖运周110师起义; 11.30 ~12.16 围攻黄维兵团,歼敌10万余人,中野伤亡3.6万余人,4纵伤亡最大,伤6827,亡18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