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野战军: 3.11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谭政, 原东野1兵团改称12兵团,司令兼政委肖劲光, 原东野2兵团改称13兵团,司令程子华,政委黄克诚, 38军(原1纵):李天佑、梁必业, 39军(原2纵):刘震、吴法宪, 40军(原3纵):韩先楚、罗舜初, 41军(原4纵):吴克华、莫文骅, 42军(原5纵):万毅、刘兴元, 43军(原6纵):洪学智、赖传珠, 44军(原7纵):邓华、吴富善, 45军(原8纵):黄永胜、邱会作, 46军(原9纵):詹才芳、李中权, 47军(原10纵):梁兴初、周赤萍, 48军(原11纵):贺晋年、陈仁麒, 49军(原12纵):钟伟、袁升平, 50军(原长春起义之60军):曾泽生、徐文烈,特种兵纵队:肖华、钟赤兵, (其他部队略) 2.25我12兵团司令兼政委肖劲光率40、43军和炮1团等部队组成先遣兵团,共12万余人,先行 南下,受二野刘邓指挥,牵制白崇禧集团,配合二野、三野渡江; 3.23 我40军向正阳、信阳开进,43军向河口、孝感开进,中原军区部队策应先遣兵团作战,鄂北敌军闻风南逃; 3.27 ~ 4.5 四野在北平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中共7届2中全会,动员南下; 4.1 ~ 4.5 我40军解放明港、长台关、信阳,43军解放宣化店、河口、黄安。 4.20 ~ 4.21 二野、三野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长达500余公里的长江上突破江防渡江。 4.28 先遣兵团归建; 5.10 四野先遣兵团进占孝感、黄陂和鄂东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矛头直指武汉三镇。 4月底四野主力进至黄河两岸,集结于郑州、开封、兰封一线; 5.9 四野主力南下越过陇海路,进军中南地区(豫、鄂、湘、赣、粤、桂6省); 组建14、15兵团,并调整建制: 12兵团:肖劲光,40军:罗舜初、卓雄,45军:陈伯钧、邱会作,46军:詹才芳、李中权; 13兵团:程子华、肖华, 38军:梁兴初、梁必业,47军:曹里怀、周赤萍, 49军:钟伟、徐斌洲; 14兵团:刘亚楼、莫文骅, 39军:刘震、吴信泉,41军:吴克华、欧阳文, 42军:吴瑞林、刘兴元; 15兵团:邓华、赖传珠, 43军:李作鹏、张池明,44军:方强、吴富善, 48军:贺晋年、陈仁麒; 三野的两广纵队(曾生、雷经天)改隶四野。 5月底四野主力到达长江以北之襄阳、樊城、安陆、孝感一线,行程1150公里。 4.16 ~ 5.6 安(阳)新(乡)战役,13兵团程子华指挥42、47军、华北军区70军攻克安阳、新乡, 歼敌1.6万余人,和平改编1.7万余人。 5.9 四野指挥机关由北平到达开封; 5.12 成立华中局和华中军区,统一领导进军中南,林、罗任一二把手。 5.14 先遣兵团43军攻击兰溪、蕲春、田家镇,夺取团风、堵城长江渡口; 5.15 我43军由团风、黄冈、蕲春、田家镇渡江,40军向武汉外围进攻,次日118师进入汉口; 5.17 ~ 5.25 我40军153师进入武昌,120师解放咸宁、通城,119师占蒲圻; 19兵团司令张轸率128军、127军至309师2万余人在贺胜桥、金口起义; 渡江作战结束。 5.22 二野4兵团占南昌。 6.14 ~ 6.18 四野前委从开封到达武汉,因粮食问题四野主力休整,7月出动。 7.1 ~ 7.29 我13兵团发起宜沙战役,歼敌1.5万余人,切断白崇禧和宋希濂的联系,打开湘西大门; 7.9 我47军141师在当阳遭宋希濂部2军9师袭击,伤亡俘100余人。 7.8 ~ 7.19 湘赣战役,12、15兵团和二野4兵团共10个军43万余人围攻白崇禧部3兵团于万载、 宜春,歼敌4.6千余人,我军逼近长沙。 7.26 ~ 8.19 赣南战役,48军解放江西全境,歼敌8千余人。 8.5 我14兵团与军委航空局组建空军司令部,39军归13兵团建制,41军归12兵团建制,42军 直属四野指挥。 8.4 程潜、陈明仁起义,长沙和平解放; 8.7 长沙起义部队4万余人叛变南逃,40、46、49军和二野5兵团19军向南追击; 8.14 ~ 8.17 青树坪之战,49军145、146师遭敌7军伏击,敌171、172、236师攻击我2个师,我军损失2.2千余人;长沙叛逃部队被白崇禧编为1兵团。 8.1 ~ 9.10 四野转入休整,前20天恢复体力,后20天进军中南动员、准备。 衡宝战役(9.13 ~ 10.16): 9.13 西路军38、39军执行战略迂回,由常德、桃源向芷江进发; 10.2 我38军112师占芷江;中路军41、45、40军向衡宝地区白崇禧集团发起攻击; 10.3 我38军113师占黔阳,112师占会同;中路军突破敌人防御,向纵深发展; 10.4 我39军116师占安江,西路军切断白崇禧西逃贵州的退路;中路军41军122师占界岭, 40军119师占渣江; 10.5 白部48军176师、71军87、88师、7军反击我界岭、金仙铺之41军。四野前委电示12、 13兵团各军主动后撤,诱敌深入。我45军135师未能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进至灵官殿 地区; 10.6 第7、48军等部5个师攻击我135师,我军在师长丁盛指挥下坚守阵地,为围歼敌人主力赢得了时间; 10.7 西路军占龙谭、洞口,截击敌14、71军;中路军向灵官殿、赤壁岭追击; 10.9 我135师405团攻击敌7军军部,为歼灭白崇禧4个师创造了条件。白部7军171、172 师、48军138师和176师被包围在黄土铺、石珠桥方圆不到50公里的地域;我军击退敌 4个师的突围; 10.10 ~ 10.11 敌138师1个团逃出,其余被歼,歼敌2.9万余人。二野5兵团归建。 10.14 宝庆解放; 10.16 桑植解放。衡宝战役结束,歼敌4.7万余人,解放县城24座。 广东战役(10.2 ~ 11.4): 7.17 组成东路军,由二野4兵团13、14、15军、四野15兵团43、44军、两广纵队共22万余人,执行解放广东任务。广东敌军3个兵团11个军12万余人,加上地方部队共15万。 9.7 叶剑英在赣州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广东作战计划,次日电报中央军委。 10.2 我4兵团分3路进攻曲江,余汉谋部39、63军西逃;15兵团43、44军向翁源、新丰挺进; 10.6 我4兵团14军占乐昌,13军占仁化,15军占周田,曲江守敌63军弃城而逃,15军占曲江。余汉谋调32、50、109和63军构成广州的最后防线。 10.9 ~ 10.13 我4兵团15军占英德,14军占清远。15兵团43军包围佛风之敌39军307团,全歼该团。44军向广州东北良口、从化急进。我军从北、东两面逼近广州。 10.10 林彪鉴于衡宝之敌4个师被包围,要求陈赓4兵团从英德向桂林、柳州前进,集中兵力消灭白集团。同日中央军委同意,并告叶剑英、陈赓。 次日,叶、陈致电林彪并报中央,4兵团距桂林1300里,不如18军46军及13兵团快,不如直下三水,克广州后,走水路经梧州直取南宁。广州之敌增加胡琏兵团,仅靠邓、赖之15兵团2个军,可能不能速决。 10.12 中央同意叶、陈意见,4兵团继续进军广州。 李宗仁决定总统府、行政院撤至重庆和海南岛,广州陷于混乱之中。 余汉谋、薛岳逃海南岛,行前炸白云、天河机场、军火军需仓库和珠海铁桥。 10.14 我4兵团14军直插三水,13、15军沿北江南下,追击西逃的余汉谋集团;43军占白云山,一部向广州急进,44军攻击广州市区,当日广州解放。 10.15 我4兵团不进广州继续向南及西南追击余汉某部。四野前委担心4兵团距余汉谋集团较远,建议4兵团停止前进; 10.17 毛泽东复电林彪并告叶、陈“乘胜追击”。 14、15军和13军38师分路向阳江追击,15军45师向江门追击,13军向罗定推进; 10.24 我4兵团将余部21兵团23、70、39、50、62军残部包围在阳江白沙圩、平冈圩地区; 10.25 余部50军突围被击退; 10.26 我4兵团发起总攻,歼敌4万余人; 11.4 我4兵团解放云浮、罗定、化县等城,广东战役结束,歼敌6.2万余人。 4、12、13兵团分南、北、西3路向广西进军,9个军30个师40万人。 广西战役(11.6 ~ 12.14): 11.10 西路13兵团进入黔东南苗岭山区,南路4兵团向廉江攻击前进,北路12兵团集结湘桂边,向全县、东安、道县开进; 11.22 白崇禧部3、11兵团企图在岑溪、容县、北流和余汉谋残部夹击南路4兵团; 11.26 我13军诱敌48军,43军攻击敌58军,14、15军反击敌7军; 11.27南路我军乘胜追击,歼灭白部3、11兵团大部; 11.29 敌余汉谋部23、63、109军残部为策应白部攻势占我廉江,我13军回师于次日包围廉江,12.1重新解放廉江。西路38军解放东兰县,歼敌103军大部,北路12兵团41军占桂林。 12.3 白崇禧飞往海南岛,四野令39、40、43、13、14军乡钦州、合浦、南宁前进。 12.5 白崇禧乘军舰到钦州龙门港,接应撤退部队。 12.7 南路13、14军占钦州,歼敌1.2万余人;北路40、45军和南路14军40师、43军127师包围白部10兵团46军、11兵团残部4万余人,并全歼; 12.14 广西战役结束,歼敌17.3万余人,广西全境解放。 12.25 我4兵团在南宁集中,准备进军云南,四野38军114、151师归陈赓指挥入滇,1950年1月29日归建。 四野15兵团准备解放海南岛,40、43军展开渡海作战准备工作,1950年3月5日至5月1 日渡海解放海南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