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摸记忆 走进历史 (三) ---“通经断纬”织锦绣
前面我们讲了一个铁器牛耕的“农业革命”把中国的古代社会迅速推向繁荣,西方的一个蒸汽机的“工业革命”使世界阔步迈入近代。今天我们可接着触摸记忆,走进历史。
谁都知道中国古代经济是“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家庭经营方式的简称是“男耕女织”。且不说它规模如何狭小,性别分工如何的简单,只要能在正常的年份有衣穿,有饭吃,那也是“天时地利人勤”的结果。男主外种田,女主内纺纱织布,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神话就是最好的说明。按性别分工,扬长避短,实现劳动效益的最大化。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光个屁股,人都冻僵了,饿得连站都站不住了,能革命吗?就是在远古时期也要有个兽皮保暖树叶遮羞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的具体体现从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人们就发明了一种用小虫虫吐出的分泌物加工成衣料了,据说工艺已经精确到48片绢/厘米了。从那时起到唐五代人们还都是披麻穿丝,直到那个外来植物到宋元大面积的种植后人们才穿上了那棉布的衣服(“土布”)。从一种植物果实演变成人身上穿的以棉花为材料的衣服,其中当然是要经过很多工序,其间还出现过很辉煌的技术革新。“革新家”黄道婆用她的聪明才智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取代了那手摇一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来,从那三根纱到八根纱,只是增加了五根,但却让世界用了五百年的时间。一位伟人在一部巨著中曾经说过:在十八世纪珍妮纺纱机(就是一个普通织工从妻子那翻倒的纺车中受到启发,只是改变了纱锭由平卧变成竖立状,再由手摇一个轮子带动,便能同时纺出8根纱来了。就是一个看似那么简单的革新,它却标志着一个改变世界的革命开始。)发明以前,“要想找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那指的是在西方,在东方那能够同时纺出三根纱的人早已是一群一群的了,还都是只有一个头的人。 但无论是用人力还是水力做动力都是自然的力。直到那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那个能安装在任何地方的动力机器,生产的机械化才使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飞跃。这个飞跃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劳动人数的减少,劳动强度的减轻而使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这是所有技术革命的目标)。 至于那比西方早了最少三百年的在那江南松江地区这一行业中产生的那“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一种更新的生产关系萌芽的诞生不是我们今天的讨论话题,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纺织行业的发达。 到了近代由于那些机器生产的“洋布”的冲击,使中国那手摇纺车和木质织布机逐渐的从城市中消亡,但在那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农村还在顽强地坚守,直到上世纪八十末年代才基本绝迹。 至于那机器代替手工,大工厂代替手工作坊所导致的部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又一次陷入茫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