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轴”原本是戏曲名词,压轴,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压轴戏”,但压轴也是人们知识的一个盲区.压轴本意是指倒数第二个节目,而不是人们说的倒数第一个.其读音为:yā zhòu(易读错为yā zhóu).
原意
压轴,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紧压大轴”而得名.演压轴戏一般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最后一出则称“送客戏”,亦称“大轴”.因一场戏五、六小时过长,观众不等终场即离座,因此戏班常把剧目的重点放在压轴戏上.最后一出则安排演些技术性强的小型武打戏或趣味性浓的玩笑戏,让观众在这无足轻重的演出中逐渐散去,故称“送客戏”.
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称:“压轴是戏曲术语.指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最末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例如,京剧一场戏如果有五出的话,第一出叫作“开锣戏”,第二出名曰“早轴”,第三出称为“中轴”,第四出(倒数第二)则为“压轴”,第五出(最后一出)称作“大轴”.
演变
清代王梦生《梨园佳话》称“压大轴”为“压胄(zhòu)子”.“胄子”就是武戏,而文戏以唱腔见长,欲使文戏的唱工胜过武戏的打斗,就要“压胄子”.只有最精彩的节目才能“压轴”或“压台”、“压场”,这样的节目往往放在最后,一般是著名演员的拿手好戏.
词义是发展的.现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更多的是把最后一个节目称作“压(大)轴”.例如:
1、这个节目立刻被选拔出来,第二场在怀仁堂上演,作为那一晚的压轴戏.(徐迟《牡丹》)
2、《难忘今宵》、《同一首歌》等一批老歌成为了不少演唱会的压轴曲目.(《文摘周报》
可见, 之所以称“压轴戏”,“谓其质量高,表演最精彩,足以压住全台”.
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