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红军长征出发地的探寻思考: 胜利的力量从哪里来? 东部战区
80年前,在那场史诗般的远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一路历经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堵截追击,历经严重的饥饿、伤病与死亡威胁,脚穿草鞋跨越千山万壑,取得了举世罕见的伟大胜利。今天的人们不禁要问:面对险恶的条件、面对凶恶的敌人,红军胜利的力量从哪里来?作为陆航某团政治处主任,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31集团军组织的“感悟长征魂,矢志强军梦”见学活动,我们先后深入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于都长征渡口等红色革命老区探寻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之源。
毫不动摇的听党话跟党走
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在遭遇的四百多场激烈战斗后,红军为何始终艰难奋战而不溃散?
在江西于都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告诉我们:长征出发前夕,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面临敌人大兵压境和中央苏区即将失守,部队要往哪里转移、到哪里去落脚?许多红军官兵并不清楚,但即使内心充满悲伤和茫然,他们仍始终坚信跟着队伍走、跟着党走,革命就一定有希望!
讲解员还告诉我们,在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紧张的筹备转移时,必须留下一部分干部和部队坚持战斗,这是一个艰难的决择。原本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被要求离开军团留在苏区,带领官兵在于都河上架桥护送红军主力撤离;病重中的陈毅让人用担架把他抬到红军总司令部,请求和红军一起走;半年前才来到中央苏区的瞿秋白,已经收拾好行装甚至打好了几双草鞋要求跟随红军转移……但即使他们渴望与大部队一起走,也即使所有人都知道留下来便意味着九死一生,他们仍然坚定的服从组织的决定,服从全局的需要,留下来面对更为残酷的斗争与生死考验。
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是的,正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正是红军官兵永远听党话、铁心跟党走,才有我们这支队伍的铁骨铮铮,才有长征路上的铁流滚滚、气贯长虹。
今天,我们向着中国梦强军梦再出发,虽没有枪林弹雨和高山险壑,但面临打破敌对势力围追堵截,面临革除沉疴积弊的阻碍,面临肃清不良政治生态,特别是肃清郭徐流毒影响,必须更加自觉的听党话、跟党走,毫不动摇地在党的旗帜下向前进。
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
“最后一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在瑞金中革军委旧址,我们端坐在露台下粗陋的长板凳上,满含热泪的听讲解员给我们讲述当年苏区百姓踊跃支前“八子参军”的感人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叫杨荣显,瑞金七堡乡村民,有8个儿子。在中央苏区,杨荣显响应政府扩充红军的号召,先后将自己8个儿子全部送去当红军。在老大老二一同参军牺牲后,他将在家的6个儿子全部送去报名,因为2个小儿子还不到年龄,只能带回家。不幸的是在激烈的战斗中,老三兄弟四人也都牺牲在了战场上。而在第五次反“围剿”最为激烈的时候,杨荣显还是把剩下的2个儿子送上了前线。“扩红”干部请杨老留下一个儿子照顾家庭。他却说“不要紧,要上都上”。不久,两个小儿子也都牺牲在前线。
讲解员还告诉我们,在瑞金、于都这些革命老区举家长征、父兄参军、满门忠烈的故事俯拾皆是。据统计,当时赣南苏区33万人参加红军、60多万人支援前线,仅留下姓名牺牲的烈士就有11万之多。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但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为什么群众愿意铁心跟着党走、冒死也要跟着红军干革命?
在沙洲坝革命旧址我们找到了答案。在毛主席故居的正前方,便是中央苏区出了名的“红井”。1933年4月,沙洲坝原是一个干旱缺水的村庄,当地一些村民迷信怕挖井遭到“旱龙”报应,一直不敢挖井。考虑到群众的顾虑,毛泽东做好群众的工作,亲自带领干部群众一起开挖了这口井,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吃水难题。红军长征离开苏区后,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维护着“红井”,并刻记下“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表达内心的恩情。
正是红军亲民爱民为民的性质宗旨,使苏区军民拥有同仇敌忾的阶级基础,结下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在中央苏区,我们深刻感受到,正是群众的拥护支持,构筑了红军抵御艰险的铜墙铁壁;也正是军民的鱼水相依,激发了红军长征途中克难攻坚的战斗潜力。所以说,“红军长征的胜利,就是群众路线的胜利、人民力量的胜利”。
习总书记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今天,我们迈步强军新征程,虽然时代和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贯彻群众路线,这个看家本领不能丢。要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时刻警惕民心流失的危险,要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中冲锋在前,在帮助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上用真情下真功,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军民深度融合上求作为,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高擎信仰的火炬向前进
在叶坪红军广场,大家沿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几个大字指引的方向,缓步来到红军烈士纪念碑前,面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脱帽志哀,鞠躬致敬。
在挂着写有“CCP”入党誓词的红布面前,党史办的同志给我们讲述了陈树湘烈士英勇就义的壮举:血战湘江时,红34师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不幸被俘,为了不让敌人得到活口,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乘敌人不备,把手伸进腹部伤口,忍着巨大的痛苦绞断了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
据党史记载,长征中的红军战士大多是“娃娃兵”,平均年龄不到17岁,一位老乡向我们说起瑞金80多年前的悲壮史:当年24万人口的瑞金,有11万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为追求理想义无反顾洒下热血,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08万人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7万多名,革命先烈的身躯铸就了一道不朽的丰碑,激励后人阔步向前。
究竟是什么让红军将士在“断头只当风吹帽,愿为革命洒热血”的史诗岁月中,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踏上革命道路?是什么让年轻的红军战士具有令人震撼的英雄气慨?
“送郎去当红军,努力去革命,勇敢啦奋斗呀都是为穷人……”当听到讲解员深情演唱《送郎当红军》,我们明白――正是“打土豪,分田地”给他们以翻身农奴当主人的希望;正是为着劳苦大众求解放,他们才不怕流血牺牲;正是凭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他们才不畏艰险跨越千山万壑。“这样的理想,使这支红色大军区别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支军队”。
习主席指出,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只有坚持理想信念,才能在政治上经得起考验,在作风上抵得住诱惑。面对军队改革与转型发展,我们同样会遇到“沼泽”“泥潭”等无法预料的困难,只有自觉赓续红色基因,矢志强军目标,聚焦使命任务,向着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坚定前行。
好作风催生众志成城的力量
毫无疑问,长征的胜利源自红军上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在长征途中,各路红军虽然同样身处强敌围追堵截,但始终互相支援、互相配合,牺牲自我、共同制敌。在红军队伍当中,无论是官是兵,也不论老幼,无时不体现着同甘苦、共患难的真挚革命情谊。甚至战斗越激烈,官兵之间的团结越紧密;环境越艰苦,官兵之间的情谊越深厚。
但红军生死相依的革命情谊从哪里来?众志成城的团结从哪里来?
走进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不仅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传递出中国共产党人清廉简朴、模范自律、民主团结的高尚风范。讲解员告诉我们,为了克服根据地经济困难,毛主席和普通红军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老总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还有,领导游击战被敌人打散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身上藏有党组织委托他保管的金条,却靠着乞讨为生,也不动用公家一文钱。
走进沙洲坝毛泽东旧居,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张闻天、何叔衡、徐特立等中央苏区领导人最为简陋的起居用品,也看到了身为主席夫人的贺子珍曾经穿过的一条打满了补丁的裤子……
走进中央革命根据地,我们也听到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我想,这首歌不仅唱出了苏区干部的好样子,更唱出了人民群众对苏区干部的崇敬与信赖。
今天,我们踏上红军走过的道路,不忘初心、缅怀英烈,就是赓续红色基因,继承红军好作风,崇尚清廉简朴之风、民主团结之风、自律模范之风。特别是在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的伟大征途上,以更严的要求刀口向己革故鼎新,以更高的标准严以律己模范带头,团结带领官兵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