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祖老师 于 2016-5-28 01:41 编辑
前几天老李操心娃让我去宁探望。车窗外大雪飞扬,中原大地白雪皑皑,瑞雪兆丰年,毫无疑问明年又是个丰收年。到宁后见娃生活有序,工作尚还努力。“月是故乡明”便去故乡寻根问祖。 车在平坦的高速上向北一路疾驰,广袤大地,天蓝如湛,空气清新。三个小时后便到了泗洪。远处看去高楼林立,那曾经的苏北小镇如今已经旧貌换新颜。面对这一切我的思绪又在万千了...... 这里曾经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腹地,当年张爱萍、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历经千辛万苦在这个偏僻的地区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彭雪枫将军率部经过浴血奋战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使之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数以千计的新四军战士为之献出了生命。其中以那距今七十三年前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朱家岗”最为惨烈,在那一仗中有七十三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弟为了民族的独立自由解放流尽最后一滴血。 1942年年底,淮北大地寒风刺骨,风雪交加。与此同时,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军民遭到了一股更加凶残的“狂风”侵袭,那就是日寇平林十七师团的两个混成旅加上伪军共万余人疯狂的历时三十三天大“扫荡”。妄图一举歼灭我新四军四师主力及淮北党、政机关于洪泽湖畔。面对敌人的“扫荡”,我抗日军民也开始了艰苦的33天反“扫荡”。为了掩护党、政、军机关的撤退,九旅决定留下26团在内线作战拖住敌人。 12月10日拂晓,敌人突袭朱家岗的26团(今天的武警63师188团,驻地宁夏固原)驻地。是“突”还是“守”?团长罗应怀(后曾任北京军区副政委)决定“坚守阵地,战到天黑,等待援军,待机歼敌”。依靠小村落和小岗子打它一个守备战。一场空前激烈的守备战在辽阔的淮北大平原上拉开了序幕。冲击与反冲击,争夺与反争夺,使不到3里长1里宽的朱家岗火光冲天,炮声隆隆,淹没在滚滚的烟尘中......干部带头冲锋,战士浴血奋战,甚至于多次的肉搏战,大刀、手榴弹已经成为最有效的武器。一营营长李光军(后曾任38军军长)向团首长保证“与阵地共存亡!”。当敌人攻击到团部附近时,严光副团长(后曾任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动用了最后一张“王牌”,就是那身边的都是15、6岁的“小鬼班”,这些行军、战斗时的“包袱”如今都变成了下山的猛虎,腰掖手榴弹,手里紧握着大刀,投上一阵手榴弹后就挥舞着大刀,呐喊着向鬼子冲去......团长罗应怀负重伤,一条腿被打断(他的左胳膊在红军时期的作战中已经残废),可想而知那个战斗激烈的场面。 当韦国清旅长得知26团被围后,不顾一切地亲自带着骑兵部队拼死冲杀直奔朱家岗。我在若干年前去宝鸡省军区干休所拜访当年九旅旅部的勤务兵,后来的63师后勤部部长周祥正老人,他对我说起了那段:“当时韦旅长命令你父亲带着12个骑兵打先锋,一路冲杀,首先到达了朱家岗,当战斗结束后我去牵他们的马时,你父亲骑的那匹白马都成了一匹“花”马了,马腿和马肚子上溅满了血。太玩命了!” 26团的勇士们用鲜血和生命与敌人血战了18个小时,守住了阵地。造成了日军巨大的伤亡,对淮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日寇33天大“扫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十个月后在朱家岗的苍松翠柏中出现了一座庄严肃穆的公墓,那就是为在朱家岗守备战中英勇献身的73烈士的墓。73座墓冢整齐排列。在公祭大会上韦国清旅长宣读了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亲自撰写的碑文:“在33天反扫荡全战役过程中,喋血鏖战,惨烈悲壮,惊天地,泣鬼神,以击败敌寇,使其一蹶不振之决定性战斗则为我九旅二十六团之朱家岗守备战焉......我死难诸同志之黄尘侠骨,碧草忠魂,乃蒙各界袍泽思慕爱戴。扼腕凭吊,仰余烈而沐流光,庶可永安于九原。彼认贼作父,廉耻道丧,专以污蔑八路军新四军为能事者,亦可以知所愧怍亦!” 七十三年后的今天淮北大地四处莺歌燕舞,人民安定富庶。烈士们的遗愿实现了,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那“中国梦”是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不容易啊! 八路军五纵三支队就是新四军九旅的前身,它又是由新四军六支队四总队改编而成的。图中的解说词“一九四零年八月三十日”就是今天武警63师的建军日。“朱湖”就在泗洪县境内。我父亲后来看见这幅照片激动不已,因为他也在其中。 |